二维码

当前位置:

首页 民革人物 党员风采 查看内容

钟世航:航行在科学的海洋上

2016-12-2 15:5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719| 评论: 0

摘要: 钟世航,1940年生,男,畲族,福建古田县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1988年加入民革。1962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物探系,毕业后到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参加工作。曾任铁道科学研究院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室 ...


钟世航,1940年生,男,畲族,福建古田县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1988年加入民革。

1962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物探系,毕业后到铁道科学研究院(北京)参加工作。曾任铁道科学研究院隧道与地下工程研究室研究员、主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科普及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勘探地球物理委员会副主任、高级顾问,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地下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全国“岩土工程”首席科学传播专家、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环境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隧道及地下工程分会高级顾问、中国地质学会勘探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高级顾问。

丰富多彩的人生,在钟世航这里变成了一句朴实无华的描述:“我主要从事两个领域的科研工作:环境及工程地球物理、工程检测和隧道及地下工程的理论、设计、施工技术、施工管理。”

2015年,钟世航75岁,从事他热爱的科研事业50多年,发表论文及科普文章170余篇,专著2部;获发明专利9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获软件著作权10项。2000年之前主持过的项目中2项获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参加的项目中1项获铁道部科技进步特等奖、3项获部级三等奖、9项获科技大会优秀成果奖;退休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发明一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0年,钟世航退休后成立了钟世航工作室,后又创办北京水工资环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并担任总经理,把他信奉了一生的信条“科学无国界,成果有国籍,勇于创新,科技报国,科技服务建设,成果报效国家”当作公司精神,继续鼓励和引导青年科技工作者为国家的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发明陆地声纳法

1957年,钟世航报考北京地质学院物探系,他立志做一名科学家,为祖国地质事业和地球物理科学作出贡献。他做到了。

1978—1979年,钟世航领导开展的隧道试验段的科学实验,论证了“砂浆锚杆在土质隧道中有好的支护效果”,成果列入了隧道设计和施工规范。

20世纪80年代初,为解决隧道喷射混凝土支护厚度的无损检测问题,在美国、日本等专家团队进行相似的技术攻关却知难而退的情况下,大胆创新,一步步突破,创造了“无损电测薄层混凝土层厚度的方法和装置”,成为我国第一批授权的发明专利。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修建地铁采用从地面明挖的方法。钟世航根据几年来在修建黄土隧道中的科研成果和他提出的“隧道围岩自承体系的形成及发展的理论”,特别是地面到隧道的土体,大胆提出浅埋隧道暗挖的新理念和技术——采用早期大刚度的支护,以约束土体变形为目的,以保护周围土体和充分利用土体的自稳能力为核心,创造了相应的一套开挖、支护技术,得到中铁隧道局领导的赞同和采用。在军都山隧道700m长的浅埋暗挖段一举突破并成功,由原中铁隧道工程局首先应用到北京地铁复兴门折返段的施工,进而推广到全国地铁暗挖工程中,中铁隧道局也因此成为第一家掌握此工法的施工单位。

1982年,根据铁道科学研究院领导安排,钟世航负责著名的引滦入津工程中的引水隧洞建设任务。这一干就是2年多。根据他提出的大断面开挖、喷锚支护施工技术方案,引滦入津长9.7km的洞挖输水隧洞工程顺利完工,并获国家金奖。这段时间,他与施工战士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施工动员会上,他饱含深情地问大家:“想不想发生塌方造成人员伤亡?”战士们异口同声:“不想!”钟世航说:“那就按照预定方案严格执行。”事实证明,他蹲点的那3公里工程建设没有出现任何事故,而当时几乎没有一个隧道不因塌方而死人。当铁科院领导们亲临工地考察时,施工部队198师左副师长说:“我就靠着钟工的3页纸领导了2年多的施工。”铁8师景参谋长翘起大拇指说:“钟工在我们这里是立了大功的。”工程顺利建成,获得国家金奖。由李瑞环任指挥长的引滦入津工程指挥部派人专程到铁科院送来锦旗。

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修建宁波市镇海区招宝山隧道的设计投标中,钟世航的“超小净距隧道”一举中标。招宝山是一座坐落于镇海城关的历史遗址,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教育基地,对环境和景观的保护要求非常苛刻。但常规理论和实践表明,为保证两个平行隧道的安全,它们的间距(称为净距)要保持足够大距离,已有规范规定。钟世航根据隧道自承体系的概念和施工技术以及管理经验提出“超小净距隧道的构思”,领导设计组完成了国内外第一座超小净距(突破原规范)隧道。在施工过程中,不少国内同行来参观,认为“钟世航好大胆”。其实,这是用新的理念和技术综合运用产生的突破。此成果通过铁道部鉴定,“小净距隧道”已列入公路隧道设计规范和施工规范。

陆地声纳法是钟世航的一项重要的科学发明。

1989—1990年,为解决隧道工程施工的难题,钟世航提出开展“隧道施工地质预报”的研究的建议,并是负责申报部科研项目的负责人。他收集大量国内外在隧道施工、地质预报试验方面的研究资料,认为应当开辟新思路、创造新的方法去突破技术瓶颈。设计了“极小震-检距超宽频带弹性波反射单点连续剖面法”(简称陆地声纳法),并于1990年年底通过评审列为铁道部重点科研项目(隧道施工掌子面前方不良地质预报)中的一项新方法,并在1991年初步实现。

陆地声纳法在隧道施工地质预报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浅层地质精细探查和岩土工程精细勘查中能起新、特、优的作用。陆地声纳法解决以下几大勘查难题:

1.在城市中探查:我国35个城市建地铁城铁、城市中建设大型建筑物、城市中出现许多地质和施工引起的灾害,但因行人、车辆等的振动噪声和地电干扰,不能使用爆炸类的震源方式,这些约束使得传统物探技术方法在城市中几乎无法做大面积性的工作;而工程勘查需要小尺度的精细探查,目前传统方法缺少相应的技术手段;

2.在岩溶探查方面:我国喀斯特发育面积占陆地面积约在20%以上,大量工程遇到溶洞、暗河、大量的地下工程、路桥、采空区、建筑物等隐患、居民区的岩溶地陷灾害等呼唤对溶洞等地质隐患做准确探查的技术出现。而单个溶洞,特别是中、小溶洞,暗河的探查、定位历来是国内外常规方法的技术难题;

3.在地形崎岖山地:崎岖山地探查的地形影响,这是各种勘查方法都面临的难题;

4.在隧道地质预报中:隧道施工地质预报要求能分辨中小断层、溶洞、暗河,定位误差小于5%。

钟世航认为,为解决我国建设中的新难题,创新是必须坚持的方向,各种难题都必须努力去解决!他提出了不仅要从技术上创新发展,更要从理论上进步和完善。

业界普遍认为弹性波高频成分被大地吸收掉了,不可能实现高频高分辨率的技术瓶颈,而钟世航在持续不停地研究中,终于在2013年全面攻克了激发超宽频带的机理解释和高频弹性波未完全被大地吸收的理论问题。使陆地声纳法成为具有强大功能、可作为高分辨率精细探查的新技术,解决了传统勘查技术几乎无法在城市中做大面积探查的困难,解决了人、车振动噪声的干扰问题;突破了在隧道、路桥基础等岩土工程遇到暗河及中小断层、溶洞探查定位难的技术瓶颈;实现了隧道施工地质预报中要求能分辨中小断层、溶洞,定位误差低于5%的探查技术;填补了可适应山地探查中易作地形校正的探查技术;率先进入精细探查、研究岩体细观构造领域。

陆地声纳法及其装备2010年通过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组织的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中有4位院士,鉴定意见为:“实现了精细探查、准确定位的理想要求;技术成果具有原创性;在隧道施工中探查断层破碎带、溶洞等方面和在城市地面浅层勘查方面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目前,陆地声纳法已成功推广应用在71座隧道,近千次施工地质超前预报工作和50余个地面浅层勘查任务中,其中有北京六环路工程卧龙岗隧道、京包线德胜口隧道地质预报、京平快速路大岭后隧道、北京通州6号线二期工程地铁隐患调查、广州花都资政大夫祠陆地声纳数据采集、济南地铁规划阶段泉集中区及周围的地质勘查、汶川地震形成的青川东河口滑坡滑动面的探查、沪昆高铁路14座隧道的基隐伏性岩溶地质灾害探测等。为工程建设中的施工安全、预警防灾提供了准确、科学的依据。

新技术在河南云台山隧道、广州白云山机场等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1992年6—7月间,十多个单位,近50人的队伍云集云台山隧道,作“关门”断层的预报。依据一年多的研究与包括煤矿矿井等多个工程的实践经验,“陆地声纳法”先作了预报。而其他几个分组在预报一次后即撤离了工地,开挖证明他们的报告有错误,他们未能继续跟进作再次的实验探测。多个组的错误几乎使工程被叫停!但由于陆地声纳法坚持在工地预报并及时收集资料作分析,预报结果被证实正确,才使工程得以继续。

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地下溶洞探查是在机场施工时进行的。用陆地声纳和微分电测深结合探查溶洞,测区第四系为黏土、砂质土,基岩(灰岩)上的第四系层厚10—20m。石灰岩顶部发育的溶洞,导致其上方土层中出现坍穴,穴中又充填了黏土物,形成土洞。经钻了11孔钻孔验证,探明了溶洞的情况。

1999年,钟世航第一个采用探地雷达作朔黄铁路南线45座隧道的全段衬砌质量检测,这是国内外的首次。以后又确定用雷达作隧道质量检测作为团队的主要工作,在雷达检测工作中出色地完成了70余座隧道的衬砌质量检测,测量总长400余公里。此项技术成为铁路高新技术培训中心每年雷达培训班的重要讲课内容。目前还没其他单位在此方面超过这一工作量。

2012年10月,“陆地声纳——极小偏移距超宽频带弹性波反射单点连续剖面法”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钟世航为第一发明人。

2014年12月,“极小偏移距超宽频带弹性波反射单点连续剖面法”获2014年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 

“和地球、岩石、隧道打了一辈子交道了。这么多年下来,我每天都工作十多个小时,可还有好多想法没时间去实践。”他说:“科技发明、创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服务建设,技术成果的目标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奖励、荣誉,更重要的要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中的问题。”回忆自己的科研求学经历,钟世航常说,他们是被耽误的一代,必须力争把被荒废的时间补回来。

退休后,钟世航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将自主创新作为工作方向,使新技术成果在环境安全和工程建设安全中的预警防灾、减灾中解决新的问题并发挥积极的作用。公司参加的项目中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自然科学基金装备项目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1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1项、国家重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专项1项,其中半数已完成并以评优通过验收。其他技术方法的创新和进展获包括探地雷达探水的理论和方法(发表3篇论文);发明二电流激发极化电位半衰时差值法(可预报隧道开挖时的瞬间涌水量,可区分自由水和含在泥沙中的水)。2004年后获授权发明专利9项(均列第1发明人),授权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6项,正在实审的发明专利4项。

作为陆地声纳法的第一发明人,20余年间钟世航为技术成果的研究和推广应用栉风沐雨、砥砺前行,2008年至2012年,技术成果的应用已为国家节省了环境地质灾害和工程施工地质灾害治理费用近6亿元。 

文物保护新路径

钟世航的一系列发明创造被巧妙地利用到了考古和文化保护工作中,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20世纪80年代起,钟世航就进入我国田野考古和文物保护的工作。他利用传统的方法,给予灵活的、别出心裁的应用,解决了考古和文物保护的难题。他设计了无损电测石雕风化深度和防风化液的渗透深度的探查技术,在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克孜尔石窟、乐山大佛做了实测,这个方法已推广到文保部门。

在CCTV-10科技频道《探索·发现》栏目纪录片《乐山大佛》中,对1990年钟世航等专家对乐山大佛有史以来第一次全面体检进行了翔实报道。事情的背景源于当时的四川省文物局想解决人民群众反映的大佛形态不好看、鼻黑脸花的问题以及为什么大佛在雨季会出现流泪、流涕的现象。另外一个就是经过一千多年的风化,大佛的外在肯定发生了很多变化,能否将这些变化了解清楚,大佛是否是盛唐时最初建造的那尊大佛,但当时的技术不足以解决这些难题。历史的重任落在了钟世航的身上。

1990年的测量,证实了1914年外国人洛弗格林对大佛身高的测量值,但更重要的是对大佛的头部有了新的发现。经过钟世航等专家的测试,发现大佛面部曾经过多次的创伤和修复。对大佛的面部进行勘测时动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声波、电阻和核子等技术。钟世航说,1990年的探查有两个任务,一个就是脸部和手部,有一层人工的覆盖物,了解这层覆盖物后面是什么东西。另一个是脸部覆盖物的材质什么。

他们来到大佛的头顶上,发现螺髻都是石条做的,他们就准备找找石条有多少,看看石条下面是什么东西。工作一段时间后,他们发现大佛的脸部石雕部分有缺陷,与1914年外国人探测大佛留下的照片对比,里面明显有一些破损的地方。情况最复杂的是头部,1914年照片上大佛右眼的矩形破损以眼角为中心,高度为2.5米,宽度和深度都为1米左右,右颞部已经不存在了,鼻子右翼连同右嘴角有一个三角形破损,左眼睑也有一个两米多长、几十厘米深的破损。这是被炮弹击伤的痕迹。通过探测,他们还发现,大佛的鼻子是用木质材料做成框架,然后在表面敷料制成的。木料吸水,因此很难保持干燥,于是便出现了苔藓丛生、霉斑成片的现象。这一发现解释出为什么大佛的鼻子经常是黑色的。随后他们又在大佛的右脸颊、鼻翼左侧以及左眼、左眉等处都发现了不同程度的破损。洛弗格林在当年的报告里除了提到大佛失去原貌和换脸外,还有一段描述:“脸面下面的一部分,由嘴的右边到左边已经剥落,修补增添上的那一部分和原先的表面黏附的不够好。”根据这段文字,他们在大佛的嘴边周围发现了一个3米多高、4米多长、平均深度0.7米的长方形破损。下巴上也有一个很大的破损。它们几乎与三角形破损连接起来。在1990年的这次探测中,他们先后发现,大佛的脸部和小臂四肢上都有薄厚不一的覆盖物,二耳的耳垂早已脱落,当时的耳垂是用木头补制的,右侧的小臂上也有明显的伤痕。右手的五个手指除了根部以外,其余部分全是后人修补完成的。两腿两脚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右脚风化严重,大佛脚下的踏座也曾被修整过,显然,眼前的这个大佛除了伟岸的身躯以外,完全失去了它盛唐时的原貌。

在对大佛的排水系统——头顶的螺髻进行的探测中,钟世航和同事们又发现了一个秘密。大佛的额头,里面基本是平顶,它的上面堆着一些低电阻的物质,厚度测出来有3米多一点,大约是捶灰、石灰、黏土之类的东西。上面再码上做好的1051个螺髻。这样探测清楚了头部结构,也解释了一千多年前海通禅师制作乐山大佛的初衷。用石条砌衬的方式增加的这3米多不仅使大佛的头部明显高于山体,还轻松地弥补了山势倾斜的缺陷。后来,他们发现螺髻并不是最初建造时的螺髻,被后人更换过,而且更换得很不成功。有些条石和基岩结合得并不紧密,所以造成了大佛的螺髻之间存在高低不平的现象。一旦遇到大雨,雨水就从螺髻与基岩的结合部位渗透进头部,最终再从那些破损的伤口流出,造成大佛流泪、流涕、流口水的现象。这一次的探测结果让专家们对大佛的原始风貌产生了多种联想,有关部门也将大佛的保护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此次探测为大佛的维修保护以及申报文化遗产提供了很好的资料。1996年12月7日,乐山大佛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他在安徽省凤阳明中都探查了城墙和城门的位置,查到了已被填埋的金水河位置、主要宫殿的奠基遗址。

他在克孜尔石窟探查了被掩埋的洞穴。他在大足石刻探查了石窟中的裂缝深度以及堵水注浆的注入深度。

他在北京故宫紫禁城内工作数年,探查了故宫范围内人工夯实的基础状况、各大城门的抗震基础状况,有重要发现。

他在江苏淮河边的盱眙找到了被埋于水、泥之下的故泗州城的月城和部分城墙,以及城外的河堤和古桥。

1996年钟世航采用雷达探查嵩岳寺塔的基础状态,为申报文化遗产提供了翔实资料;1996年采用探地雷达参加北京故宫紫禁城内的探查。

现在年逾七十的钟世航每年仍然拿出一个月的时间做公益性的考古工作。

演奏家钟世航

工科出身的男子,总会给人刻板粗糙、一丝不苟的感觉。而站在笔者面前的钟世航,神采奕奕,气宇轩昂。他的温文儒雅气质,在他的谈吐间演绎得生动贴切。

虽然说术业有专攻,但是钟世航从年少时就爱好广泛,擅长多种棋类、球类运动,曾是校队的主力队员。

这些兴趣爱好如今闲暇时仍伴随他左右。钟世航还有一个身份是中国音乐家协会锯琴学会的副会长,熟悉他的专家同行经常邀请他为参加学术会议的中外来宾进行锯琴演奏,展示中国科学家的艺术风采。

时光返回到1995年10月16日晚。在北京“公众理解科学国际会议”的音乐会上,来自世界各地的许多科学家,正兴致勃勃地欣赏中国科协科学之声合唱团的精彩表演。这时,台上一位年近中年的演奏家,左手扶着一块大锯片,右手操着琴弓,正全神贯注地演奏着那首脍炙人口的云南大理民歌《小河淌水》。随着他右手时快时慢 、时长时短的不停摆动,宽大的锯片令人难以置信地发出了阵阵抑扬顿挫、沁人心脾的琴声。这琴声在宽广的大厅中荡漾,拨动着听众的心弦,把人们的思绪引向数千里外的祖国西南边陲——云南。此时碧波万顷的昆明滇池,奇峰挺立的石林,欢乐的大理三塔和幸福的蝴蝶泉,以及山间的潺潺流水和水中的皎皎明月,都随着锯琴的倾诉,点点滴滴,一幕一幕地浮现在我们的眼前……一曲刚完,如痴如醉的人们报以久久方才平息的掌声,大家都为他的精彩表演和新奇的乐器所倾倒,个个赞不绝口。

这位演奏家就是钟世航。钟世航说,锯琴是由17世纪的意大利造船工人发明的。所谓“琴”不过是普普通通的锯片而已。我国的锯琴演奏,开始于20世纪初,到了1977年年初开始,锯琴才再次崭露头角,活跃在舞台、广播、电视中。80年代末期,钟世航利用其擅长的物理专业知识,发现了锯琴发音的秘密,改造研制出新的锯琴,从而使锯琴演奏技艺达到了空前的水平。钟世航1963年曾在第一届央视春晚上表演锯琴。1990年与王彭年先生(海政文工团离休干部)率先发起成立全国锯琴学会。如今学会已有会员200余人,每年演出一两百场。前几年他也在《正大综艺》等节目中演出。我国锯琴学会的不少会员曾献技于国外,如钟世航就曾为柏林警察乐园演出,并访问过日本与美国。美国并无全国性的锯琴协会,但许多州则有自己的州锯琴协会,而且每年有一次世界性的锯琴节在美国欢度。我国锯琴的演奏水平曾使美国人甚感兴趣,并大为赞赏。

今天,钟世航仍然行走在山区、荒漠戈壁或是地铁隧道里,每年的工作时间均在350个工作日以上,每天工作时间均在10个小时以上,无论是在上山下水、进隧洞矿井的施工现场还是加班加点的业内数据处理、出资料赶报告等,他的工作节奏和效率都很高。他的学生、同事常常问:“钟老师这么大年龄为什么还有这样的工作激情和创新动力?无论是在工地现场还是在学术会场或是在课堂讲解,他总是这样不知疲倦,像个年轻小伙一样充满阳光,秘诀是什么?”他就会笑眯眯地告诉年轻人:“应该在科学探索的道路上不忘加强文学、音乐、历史、艺术等文化修养,这样理工专业的工作也会变得充满乐趣、融会贯通中会擦亮更多的创新火花,枯燥自然会被赶跑。” 

钟世航有个幸福的小家庭。妻子勤劳能干,温柔贤惠,既是家庭的坚实后盾,又是全方位支持协助钟世航工作的得力干将。他们有个可爱的女儿,成绩优异。在同他们的交谈中,我深深感到:家庭作为生命的依托、情感的纽带,是会赋予人们以超常的力量与智慧来战胜一切困难的!“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看着他们一家彼此相望的眼神中透出的亲密柔和,我终于明白,钟世航为什么能够蕴藏着这么巨大的能量,把生命诠释得如此完美生动。

愿为民革增光彩

因为父亲的关系,钟世航和民革有着很深的缘分和感情。他的父亲是国民党抗日将领,这一渊源关系使他得以参加民革。他常说,我的生活因为民革而更加精彩。作为一名有近30年党龄的民革老党员,他十分热爱民革组织。尽管他的本职工作很忙,但只要有机会、有可能,他都会积极参加支部活动,竭尽全力把组织托付的事情做好。2015年,他认真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意见》和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民革加强自身建设的想法。他说:“民革不仅在思想传承和成员构成上有自身的特点,在参政议政工作上也有自身的特色。有了特色,才会形成竞争力和影响力。”谈到民革工作的思路和重点时,钟世航表示,民革应当选择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但没有足够精力去做,或者想做但没有开始做的重大事项来谋划调研课题,应当更加关注社会的公平正义,积极帮助党委政府化解社会矛盾。这几年中,他提交了《关于高科技科普及提高科普科技含量的重要性建议》《关于完善北京垃圾填埋场的建议》等多篇社情民意信息。

在民革组织推动和影响下,钟世航积极参与社会服务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12年间,钟世航任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普及教育工作委员会任主任近20年。任职期间,他带领工作团队为校园科普、社区科普、厂矿企业科普以及高新科技培训作出了长期的奉献。1999年,在全国科普大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被授予“全国百个科普先进集体”之一。学会每年都积极参加“北京科技周”和“世界地球日”的科普宣传活动,多次得到全国科协、北京市科协的表扬。每次科普宣传活动都是根据科技周和世界地球日的活动主题,结合地球物理学的特点,主要将地震等地球物理学科的科普知识、抗震防灾知识、中国的地震预测预报现状和北京地区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等内容做成展板或整理科普宣传,在各大中小学校向广大群众和中小学生进行展示和发放。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受众达数十万人。钟世航一直在倡导保护地球、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他说:“我和地球打了一辈子交道,相对地球半径来说,我们对地球的了解只有万分之一。其实保护地球这种提法是不完整的,实际上是应该保护好人类的生存环境,对于地球资源,人类应该学会更好地去利用。”

钟世航认为,科普工作是一项很有社会意义的工作,是科学家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可以促进各学科的交流、交叉,是将一些学科的新技术推广向其他学科,发挥新技术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科普工作需要奉献精神,需要志愿者,还要有组织、有思路、有自己的创意。钟世航还提出和建设了几所中学和大学博物馆作为学会的科普基地,这在全国学会中是开先河的。互联网普及后,钟世航教授做客《筑龙有约》,就“浅埋暗挖法、超小净距并行隧道、砂浆锚杆在黄土隧道中应用及发展、陆地声纳法”等技术问题进行解读,帮助网友更好地了解和认识隧道技术。

2014年6月,经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的推荐,钟世航被中国科协聘任为“全国岩土工程首席科学传播专家”,新的科普工作将使他热心科普公益事业的热爱得以继续。2015年12月14日,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全国岩土工程”学科科学传播团队与北方交大附中初一年级共同组织了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科普体验活动,钟世航教授及其团队一起到现场负责活动的组织指导工作。在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钟教授向孩子们讲解本次活动的目的和意义: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是国际上为数不多的高配置、高规格、高科技的专业救援培训基地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培训灾害应急与救援指挥官和搜救人员的现代化基地。这里有国际一流的教学、训练设施,创新开发国际先进的地震现场救援虚拟仿真系统和可控地震废墟,这里是专业化、系统化的救援培训,模拟演练以及国际交流的场所;培训基地为国家培养了专业出色的救援队伍,在多次国际地震紧急救援任务中代表国家奔赴地震灾害国现场,为受灾国提供了高效有力的救援帮助,为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作出贡献,为国家赢得了荣誉。体验活动给师生们带来了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发生地震等灾害时如何提高自救等技能。钟世航说,他的团队2016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培训数万名地铁施工人员,教会他们如何看图纸,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技术水平。他表示,将肩负起新时期民革党员的历史使命,以更多的爱与担当回馈社会。

“开域继踪,蓄伟志;通外弘中,因成大业;诚心善教,勉诸生;励精图治,尽展长才。”在钟世航的办公室里,这副自勉联格外醒目,这也是钟世航人生道路的极好写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