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当前位置:

首页 民革人物 党员风采 查看内容

郭耕:大自然的捍卫者

2015-6-30 15:4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271| 评论: 0

摘要: 郭耕,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1994年6月加入民革,现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大兴区政协副主席,民革市委常委,民革大兴区工委主任。曾被评为北京市劳模,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地 ...

郭耕,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1994年6月加入民革,现任北京市政协常委,北京市大兴区政协副主席,民革市委常委,民革大兴区工委主任。曾被评为北京市劳模,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地球奖获得者,被中国科协命名为有突出贡献的科普作家,北京市新长征突击手。

一、心系民革  情牵麋鹿

郭耕工作的北京麋鹿苑与民革有着鲜为人知的渊源。1998年郭耕调入北京麋鹿苑时,作为一名民革党员,他没想到这里的很多自然文化成果,都浸透着民革前辈关怀、爱护的心血,麋鹿的回归,竟始终与民革人士的支持、呵护,息息相关。

郭耕说:“麋鹿苑大门匾额上的三个苍劲有力大字:“麋鹿苑”,是民革中央委员、著名书画家黄苗子所书。聊以安慰的是,三十年过去,麋鹿已经从当年回归时的38头,繁衍扩大,种群增殖达到千头。现在,黄老虽已仙逝,但值得告慰的是,麋鹿作为当年寥寥无几的“归国华侨“,如今已是野生成群,鹿丁兴旺,出没于大江南北,中原逐鹿,俱成现实。”

在麋鹿苑的“麋鹿沧桑展览”中,有一组油画颇为引人注目,生动再现了1865年麋鹿被法国博物学家阿芒戴维科学认知的情景,画的作者叫蒋建国,是原民革市委副主委,国民革命军19路军蒋光鼐将军的公子。去年,法国一家电视台来华拍摄记录片“重走戴维路”,就特意前往蒋先生家做了采访,感谢他为中法两国自然文化和科学交流作出的贡献,而其中的因缘又是与麋鹿相关联。

多年来,在营造这个人与自然和谐家园中,郭耕始终不忘作为一名民主党派、特别是民革党员所肩负的职责:不辱使命,发挥特色,继承传统,发扬中山“爱国、革命、不断进步”精神,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的时候,他在大兴区广大民革党员的支持下,设计了一块一面镌刻了孙中山手书“治水之本,在于兴林”字样,一面刻有“博爱”二字的植树纪念碑,利用“3-12”植树节,同时也为纪念、缅怀中山先生的逝世来弘扬生态文化,继承革命传统,也是我藉以开展绿色科普教育的一个创意。当然,从一个党派角度做事,未必都一帆风顺。早在2004年郭耕就主持筹划运作中山纪念林。在麋鹿苑介绍“植树节”的来历,既纪念了孙中山,又达到与我所在单位的生态、科普结合的目的。由于对孙先生的评价有出入,镌刻有中山先生雕像和“治水之本,在于兴林”名言的石碑的没能如愿树立,但在民革中央的支持和与所在单位的合作下,最后落成了民革中央育林基地,也算是一个不错的结局。

连续几年的植树节期间,民革中央的领导都率领民革中央机关的百余同志前来植树。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曾亲临麋鹿苑参加了植树。周铁农主席、朱培康副主席、厉无畏副主席、修福金副主席等多位中央领导都莅临这里……民革为北京的绿化,既身体力行每年来植树,还投入了大量的植树经费,使麋鹿苑的生态环境日趋和谐,党派关系也日趋和谐。

近年,越来越多的民革基层组织和党员到这里开展支部活动和民革光荣传统的教育,使麋鹿苑与民革组织的关系又上新的台阶,统战工作又上新层次。郭耕还以麋鹿苑为阵地,连续几年接待台湾师生,使这里成为促进两岸交流的一个窗口,并借机展现大陆生态保护成果。祖国统一,再创佳绩。

如今,郭耕作为麋鹿苑的副主任,同时,作为一名民革党员,在这个民革前辈多年关注过的地方,就更要有传承民革业绩并使之发扬光大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前辈的关怀已经成为我继续发挥作用的动力,麋鹿苑这个致力于人与自然和谐的家园,也是追求党派和谐,同舟共济、魂归正宅的精神家园。

郭耕的同事讲:“在麋鹿苑历史上,他是第一个兼任地方领导班子成员的人。”郭耕认为,这都是民革的因缘。他说:“为纪念民革大兴组织成立20周年,将出一本纪念册,区政协高主席为表肺腑之言,给我们题词“知心朋友”四字,市政协沈宝昌副主席在担任区委书记时为我们大兴民革的题词更是不厌其烦:“民心政之本,革新兴之魂。”“爱国革命不断进步二十载,为党为民无私奉献许多年”……都含“民革”之字,可谓煞费苦心。作为党派参政议政的一员,郭耕以麋鹿苑为平台,建立了与社会各界、特别是中共地方领导的友好合作、肝胆相照的关系,沈主席作为区委书记的时候,几次来麋鹿苑,关心这里的生态保护并特意题诗,堪为中共地方领导与民革地方领导建立友谊的一段佳话。“

二、参政议政,不辱使命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放弃经商转而与动物、与大自然相伴,郭耕在环保科普领域已耕耘二十多年。对他而言,环保从单纯的兴趣爱好逐渐变为虔诚信仰。微博名为“郭耕四不像”的他说自己教师不像教师,导游不像导游,作家不像作家,专家不像专家,实际上他在环保领域扮演的角色远不止这些。

环保的本质是节制生活。人与动物之间如何和谐相处?郭耕强调,保护动物的关键不是把动物关起来,而是把人管起来。“我们今天提出可持续发展,但你看天底下的这些动物,哪个不是可持续发展,哪个不是与环境和谐相处?主要就是人这种动物不是。”所以他呼吁尽快立法禁止虐待动物。郭耕每年的政协提案都聚焦动物保护和环境问题,在今年更是提出一系列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北京非法鸟市交易管理、猎具管理、生态道德教育等提案,“都得到了有关部门的积极回应”。

除了文字提案,郭耕经常会携“实物提案”上两会。从提倡循环经济的手摇式收音机,到太阳能充电器等“低碳八宝”,他的各种创意常成为政协会上的一道风景。“因为我不是科学家,我只是一个行动者,通过我的行为来参政议政。”不久,他就开着自己刚买不久的电动汽车上会。他表示,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好处和弊端都有了切身体会后,这个“实物提案”更具有针对性。

参政议政是民主党派基本职能之一,对此郭耕有深刻的理解,他说:“我作为从事自然保护或曰动物保护的科普工作者,本职工作为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副主任,同时,又作为民革北京市委常委和民革大兴区工委主任、大兴区政协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常委。社会活动、各种会务、教学写作、单位业务,往往不同性质的事情交叉重叠,头绪纷繁,如何以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既顾及所在单位利益,又不辜负社会重托,妥善处理好本职与兼职的关系,达到共赢呢?那就是融合,尽量找结合点,如果能够将社会责任与本职工作或特长结合,那就再完美不过了。侧重做一些兼顾各方利益的事项,即所谓“践行民主生活,和谐人与自然”。”

大兴区将举办国际月季节,麋鹿有幸作为吉祥物。实际上,推举吉祥物的工作,郭耕在前些年就做过,当年他推荐麋鹿为北京奥运吉祥物,就是一个从单位到一个地区都相得益彰的所谓“政绩工程”。

南海子公园是京南一道靓丽风景,殊不知,这与郭耕多年委员提案不无关系。他在提案中曾呼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将南郊生态公园列为北京四大国家公园之一,北京市规划委员会在《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规划》中确定南海子为第二道绿化隔离地区范围,北京市林业局制订的《北京市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北京市湿地保护工程规划》中也将南海子列为濒危物种保护小区和湿地恢复试验区。规划早已修订,不应纸上谈兵。

作为政协委员,郭耕连续几年上会都提出关于南海子湿地恢复的提案,如“南郊(南海子)生态公园应尽快实施的提案”,当时提出:麋鹿苑周边是废弃的养鱼池、沙坑和荒地,稍加治理,便有极高的生态价值,适宜建设自然生态公园,低洼的湿地环境很符合麋鹿生活需要。由于填埋垃圾,污染地下水。大量搭建临时建筑物,自然环境正在遭到破坏,为将来的公园建设带来困难,虽经大兴区及相关单位进行了初步的治理,但与全市总体规划和生态要求仍相差甚远,有非常急迫地治理和制止的必要。麋鹿苑面积60公顷,按照生态学研究结论,为了麋鹿的安全,容纳量应为60只,饲养过多就有爆发疾病的隐患,而麋鹿苑现有130多只,远远大于环境容纳量。动物种群密度大,疫病的几率就高,北京及其他地区曾几度发生过口蹄疫。环境恶化与疾病隐患的双重压力,有必要尽考虑麋鹿生态容量与南海子生态公园建设。

郭耕所做的相关提案还有:《命名大兴南海子为“中国麋鹿之乡”的建议》;《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方针,兴建三海子郊野公园的提案》;《以“人文北京”的理念,建设一个富于文史内涵的三海子郊野公园的提案》;《关于在三海子郊野公园内建立“南海子博物馆”的提案》;《北京南苑德寿寺的复建提案》;,《丰富新区游憩感受,大兴生态文化内涵的提案》;《关于推出“印象中轴线”宣传措施的建议》、《“复兴南中轴,再现大红门”》的提案。后来,还利用委员和党派身份积极提出社情民意,提出了“三海子郊野公园”之名值得商榷”、“镇园之宝流离失所,海子石碑亟待回归”等的社情民意。现任副市长、当年的大兴区委书记林克庆一见面就跟说“郭耕,现在满意了吧?”

连续几年的夏天,郭耕都积极组织了与北京市台办、市青联及大兴政协、统战部共同在工作单位——北京麋鹿苑,举办的来自台湾的百余名学生夏令营活动。毕竟,促进海峡两岸交流,谋发展,保稳定,增和谐,促统一,是郭耕这样的政协委员、或曰统战人士,念念不忘的政治责任。在接待现场,他一语双关地打出这样的条幅:归去来兮,天人和一;惜物护生,休戚与共;回家之路,吉祥之鹿;呦呦鹿鸣,依依亲情;自然保护,把根留住。以表达海峡两岸的亲情友情。2006年和2014年,郭耕有幸获得赴台科普考察和纪念抗战的机会,收获可谓巨大。

由于积极踊跃的参政议政,郭耕获得了北京市委首次特地为统战人士颁发的“为首都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统战先进个人” 荣誉称号。面对荣誉,郭耕平静的认为这些奖项属于社会荣誉,是社会对自然保护的认可。所以,有人开玩笑说,郭耕,你快成社会活动家了。他回答说,是社会活动者。的确,无论是政务、环保、还是科普,目的就是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让生态文明与绿色文化走向公众,让社会各界理解环保。以环境文化丰富精神文明,以生态平衡推动社会和谐。毕竟,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未来。

三、低碳从“素”,绿色出行

郭耕在阅读《建国方略》时发现,世纪伟人孙中山,不仅是一位继往开来的革命家,著述颇丰的理论家,甚至是位素食者,他在《建国方略》中,对饮食,包括对素食,竟有如此高妙精辟的论述,实令郭耕这个素食推崇者喜出望外。

作为民革中央人口、资源、环境专业委员会的委员,结合多年的素食体验,郭耕提出“推广理性素食,防患粮食危机”的提案。郭耕认为中国虽然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人口还在增加、对粮食的刚性需求还在增长,特别是出现食品结构向肉类饮食结构方向倾斜的趋势,这种欲求,就要求更多土地生产更多粮食喂养更多牲畜提供更多肉类。但在耕地和牧草地不增、也无法增加的情况下,一味追求肉蛋奶消费量的持续增长,无疑会为粮食危机雪上加霜。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肉可以不吃,粮则不可不吃,尽管当前我国粮食安全形式大好,储备充足,价格稳定,我们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占世界6.5%的淡水养活了占世界20%的人口,成就巨大。但粮食的供应可能随时会受到市场的波动、自然的风险、气候的变化、能源的成本、政策甚至进口的影响。我国的粮食安全还受限于三个不可逆转的因素:一是耕地和播种面积呈现只减不增之势;二是我国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的四分之一,且分布不均;三是人口持续增长、消费增速过快、养殖业和肉食产业发展过猛。另外,生态退耕、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宜耕后备土地资源的匮乏也都是耕地乃至粮食增长的制约因素。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郭耕认为我们必须在粮食形势尚好的时候未雨绸缪,从国家的长治久安入手,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高度,倡导科学消费,推行理性素食风尚,推广健康素食理念,食素为了自己,也为了地球生态的健康,防患于未然。认识到,吃肉并非是吃营养,而是吃“三高”、吃资源、吃隐患。一位伟人说的好:“人类的伟大与其说是善于改造自然,不如说是善于改造自己。”解决危机的出路在于节流,而非开源。在于改善自己的行为,缩小自己的欲望——少吃肉,而非持续地压榨地球母亲的乳汁——多产粮。在刚刚召开的政协第十二届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修规议政会上,郭耕慷慨陈词“疏解肉食产业,消费源头减量”。呼吁从我做起,从嘴开始,节能减排。

作为环保人士,郭耕多年来在买与不买汽车的事情上非常纠结,买车消耗石油制造尾气,无车又不便出行,2014年终于选择了新能源汽车,踏上了践行绿色出行之路。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初刚刚闭幕的两会上深切坦言:“环境污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铁腕治理”。总理甚至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把“推广新能源汽车,治理机动车尾气,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在重点区域内重点城市全面供应国五标准车用汽柴油。

看了总理所言的大气污染防控举措,郭耕不禁感慨起来,如果第一句“推广新能源汽车”落实得越彻底,那后面的几条就越容易解决,他本人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实践者,设身处地,体验深刻。从2014年8月购车以来,他一直轻松上路,清净驾乘,不再有开车制造尾气、产生油耗、增加雾霾的负疚感。毕竟电动汽车属于“三无”:无尾气、无噪音、无油耗。随着京津冀一体化的进程,我们越发感受到,雾霾,形成于周边燃烧,加强于机动车尾气排放,生态是一体、雾霾和污染也是一体。随着科技的发展,郭耕终于可以在汽油汽车和电动汽车之间做一个相对环保的选择了。半年多来,轻松驾驶,郭耕的生活方式也因此而改观,购买电动车使他实现了“开车顾及环保”,“发展保持绿色”,这不恰是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兼顾的生存方式吗!

早在十年前,郭耕就获得了“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即市劳模)”荣誉称号。他认为作为劳模,不仅要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更需成为合格的地球公民。有人对郭耕说,没有哪个政协副主席是自己东跑西颠地给学生给社区做演讲。他说,这可能就是党派副主席的一个特色吧。“睡去感到生命之美丽,醒来感到生命之责任”。我作为民主党派成员,不仅要完成好本职工作,又要经常进行各种参政议政活动,还要作得有声有色,利用各种场合反映民意,关注民生,不负众望,尽管有时感到疲于奔命,自然保护、科普教育,是我的本职工作,参政议政,致力于社会活动,是我作为党派成员的责任。作为一名政协委员、一个民革党员,同时又是一个科普工作者,我始终把关注社情民意,构建和谐社会,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追求美丽中国,永续发展,视为自己的崇高责任,“不谋全局不足以谋一隅,不谋万世不足以谋一时”。

“蓝天常在、绿水长流、永续发展”,这是郭耕的光荣与梦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