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洁创办红丹丹,十余年来痴心不改,为提高视障群体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倾其所有,屡遭误解、歧视、伤害,但她顽强坚守道德底线,深受视障者和志愿者的喜爱,大家都亲切的称红丹丹是心灵成长的家园。2003年以来,她与红丹丹团队的成员共同成长,在她的带领下,一起工作的员工已经成为助盲领域的专业人员,其中的视障员工也连续被评为北京最美社工和中国最美社工,有的已成为专业助盲培训师。 一 郑晓洁女士因为有过与残障朋友的接触,他们勇敢、不屈的性格给她带来了极大的鼓舞。2002年,她决定自己出资拍摄残障人的生活故事。想通过电视节目,展示残障朋友的顽强精神和生活态度,激励更多的健全人。2003年节目在CETV-1如期开播。这期间,她有机会走进各类残障人的家庭。他们在生活、学习、就业中的重重困境,深深的嵌入她的脑海中。 为了帮助最困难的盲人群体,她不断思考如何利用技术手段,帮助他们寻找按摩职业以外的就业渠道。2004年,她从电视制片人转为助盲服务的践行者,开始计划《视障青年广播节目采编播培训》。因为,盲人都是听着广播长大的,他们不仅是忠实的听众,更希望走进广播事业成为广播人,在收音机里发出自己的声音是许多视障青年的梦想。尽管他们熟悉电台里每一位播音员的声音,但是广播却与他们无缘。郑晓洁想,通过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媒体技术,不仅能实现盲人青年的梦想,而且也是他们就业渠道的拓展,更能体现平等、参与的社会环境。于是,她开始寻找社会资源,实施视障青年的广播培训。由于这些盲生家境贫寒,广播的学习成本又高,郑晓洁就带领志愿者一起为他们提供免费的食宿和学习环境。通过培训,学员们艰难地制作了首期节目,郑晓洁以忐忑不安的心情把节目送到了北京电台,没想到顺利得到了北京新闻广播的免费支持。2004年5月17日中国第一个由盲人集体参与制作的广播节目《心目看世界》正式播出了。郑晓洁希望用他们的声音传递视障群体的心声,传递”平等、参与、共享”的理念,反映社会的公平公正。传达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要使他们和健全青年一样走进广播领域绝非易事。因为来自各地的盲人学员语言条件、社会知识和心理特点各不相同,其中全盲的居多,没有钱请人她自己亲自动手做饭买菜,对于他们的呵护不仅是吃喝拉撒,还有他们行走坐卧的姿态表情、心理健康以及盲态的修正。没有教材、没有教学案例,除了吃住还要帮他们克服视觉障碍对专业学习的困扰。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她与丈夫和学员们一起吃住,不仅全天候的陪护还要陪伴式的教学。为了提高语言表达技能,每天早晨她与丈夫陪着学员们进行发声训练。在北京电台培训中心的支持下,她聘请到国家语委的专家老师为学员们上课。 培训班像个大家庭,私家车成了办公车,家具电脑成了办公用品。几年之中财力耗尽,为了交房租丈夫的车卖了,儿子上大学的费用也贴光了。那个时候,社会人对公益还不理解,而从来不为钱着急的郑晓洁,此时连借钱都没门儿了。要说在生意上打拼,她从来没憷过头,但此时,她惦着儿子的存钱罐犯起难来,这是儿子三岁时就用小手积攒的,罐子里装满了钱,可这里面储存着儿子的多少快乐的记忆呀----。 二 2005年,一位有视力障碍的外国人来到红丹丹,表示他是国外某基金会的项目官员,可以为红丹丹的“盲人广播培训项目”申请5百余万人民币的国际资助。郑晓洁很感动,并同意与该国际基金会进行合作。数百万项目款对于当时等米下锅的中国草根组织而言,可以说是一个让人瞠目的兴奋数字。 半年之后,这位项目官员再次来到北京,要求郑晓洁签一份空白合作协议,并强调空白的资助金额由他最后填写。而且他只能给郑晓洁20%的款项做项目,其它资金用途郑晓洁不能过问。在沟通过程中,他一再强调如果目标完不成,他会以中国内部环境和政府政策不稳定为由向资方进行解释,并不会追究红丹丹责任,如果接受这些条件,100余万元的款项郑晓洁可以自行处置,不必说明款项用处。如果不接受,他就会换掉红丹丹。郑晓洁很震惊,断然拒绝签字,这种利用公益项目的不正当行为不能接受。于是这位项目官员败兴而去,但更坏的是他利用国际组织身份污蔑红丹丹歧视盲人,在国际援助方面进行了封杀,这对于当时主要靠国际合作来寻找资金的草根组织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但这些并没有撼动郑晓洁女士对国内公益事业的那份坚守,之后在红丹丹陆续培训过的四十多位盲生,一共有七位学员拿到了国家语委颁发的普通话一级甲等证书,他们真的实现了梦想,在广播里发出了他们的声音。这背后是善与恶的较量,是明眼人与视障者一起走出心盲的艰难历程。 2007年9月18日,郑女士郑重的向北京市某法院递交了民事诉讼请求,利用法律武器捍卫了国内公益组织的合法权益,成为中国公益组织状告国外NGO第一人。事后她在接受国内某媒体采访时讲“我想我的经历能够使更多的民间组织吸取教训,不要为了筹到钱,最后沦为奴隶,甚至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三 2006年,郑晓洁女士得知山东老区临沂的盲人不能免费乘坐公交车辆的情况,特别是当地盲人在为自己维护权力的时候,常常因为不懂法律或是受人蛊惑而维权过度,被人误解和歧视。郑女士专门带领法律专家和助盲工作者来到临沂,为当地三区九县的盲人举办“爱国守法,依法维权”讲座,使他们懂得盲人也是社会人、是公民,对社会有同样的义务和责任,并帮助他们建立互助小组。为了提高社会的参与度,他们又组织部分盲人来到五一广场,为司乘人员免费按摩,又以《残疾人保障法》为依据,走上临沂市各路公交车宣传推广,一年下来临沂市所有的公交车全部为盲人免费服务了。同时,当地政府民政、残联等部门对公益组织的社会参与成效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并相互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和合作关系。 2011年,红丹丹的学员盲女董丽娜得到了在传媒大学学习播音主持专业的机会,这是她梦寐以求的机会。但是入学后,丽娜却不能像健全学生一样拿到毕业证书,因为没有盲人参加考试先例,丽娜被拒考了。郑晓洁亲自带着董丽娜来到考试院,与院领导积极沟通,发现他们不知道盲人如何进行考试,经多次交流和信件往来,郑晓洁提供了用电脑答卷的方法,简便易行又容易推广。这一成功的案例给考试院的领导增加了信心,不仅丽娜顺利地完成了考试,还使更多的盲人青年能像丽娜一样参加语言艺术的高等教育。因为考试院专门开设了盲人参加自学考试获取资格证书的通道,从此又为盲人青年在高等教育领域学习知识打开了一扇大门。 四 郑晓洁女士为了让更多的明眼人了解这个弱势群体中的弱势群体,理解他们的艰难处境和基本需求,学习正确引领盲人的方法,帮助他们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她一方面把蒙眼体验作为志愿者培训的固定内容,一方面又不断扩大对盲人群体服务内容。例如:培训志愿者学习助盲的理念和方法,实施“盲人出行”、“盲人就医”、“盲人合唱团”、“盲人旅行”、“盲人演话剧”、“盲人话剧欣赏”“盲人艺术触摸展”、“盲人趣味运动会”等项目。之后又为明眼人设计推出了《假如给我三天黑暗》的关爱与体验项目,使明眼人从中理解生命的意义、生存的质量,获得心灵的成长。2014年,《假如给我三天黑暗》关爱与体验项目被评为北京市社会组织公益品牌银奖。 在与盲人朋友的亲密接触中,她看到由于视觉障碍,很多人无法识别钱币的面值以及在银行办理金融业务,她潜心研究解决的方法。总结了在以前在航天科工系统的工作经验,成功研发了专利产品“助盲签字识币卡”、“盲人乘车提示器”,又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完成了中国第一本公园触摸导览图《恭王府触摸导览图》,为中国盲人出行提出了很好的引导借鉴作用。积极践行了中国政府在联合国签署的《残疾人公约》中的约定,给与视障者隐私权的尊重和更多自主选择参与社会的权利。 红丹丹从初创到能可持续发展,郑晓洁从一个航天技术人员成长为一名专业的助盲工作者,历经十几年的风吹雨打。为满足视障群体需求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她带领着她的团队正在一如既往努力探索,为实现自己的公益之梦,践行公益道德走在路上。 她所创立的“心目看世界——盲人广播电影项目”荣获“中华慈善奖”,在第三届首都慈善晚会上,红丹丹助盲项目荣获“彩虹心”特别项目奖。2014年,她本人被授予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