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当前位置:

首页 民革人物 党员风采 查看内容

袁媛:她叫志愿者

2015-6-24 16:0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2504| 评论: 0

摘要: 在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中,有一股清泉涓涓流淌。泉水之畔,伫立着一个纤细修长的身影,像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格外引人注目。她是袁媛。她的另一个名字,叫志愿者。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正在红红火火经营自己 ...

在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中,有一股清泉涓涓流淌。泉水之畔,伫立着一个纤细修长的身影,像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格外引人注目。

她是袁媛。她的另一个名字,叫志愿者。

200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正在红红火火经营自己企业的袁媛,被民政部主管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看中,邀请她参与组建社区志愿者委员会。没有想到,这竟成了她人生的新起点。在这里,志愿者的大门向她敞开,一片新的天地向她呈现。她欣喜地发现,这才是自己真正愿意追求的事业。

为此,她放下能够获得丰厚报酬的企业,远离功利,无怨无悔,全身心地投入志愿服务事业,亲历了我国志愿服务从社区走向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她用温暖融洽了社区,也点亮了自己的人生。

小系统发挥大作用———创建全国社区志愿者注册系统

志愿者注册,牵一发动全身,是志愿服务组织化、常态化的关键环节,是志愿服务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据研究,我国与发达国家推进志愿服务的差距,就在于相关的法规制度不完善,尤其是志愿者注册及志愿服务记录制度没有建立。袁媛进入志愿服务领域伊始,就受民政部委托,担负起开发并推广“中国社区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的任务。2005年10月注册系统初步建成,配套规则同步启用,试点、培训活动随之展开。

在袁媛工作的基础上,2007年11月,民政部出台了《关于在全国城市推行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的通知》。时任民政部副部长(现任部长)李立国在推进会议上指出,希望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把这一制度在全国城市范围内普遍建立起来。

目标已明确、发条已上紧。袁媛紧锣密鼓地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推广活动。她不仅利用社区志愿者委员会自己的网站、杂志宣传社区志愿者注册工作,还主动联系中央和地方知名媒体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社区志愿者注册的重要性、必要性。她利用召开志愿服务座谈会、论坛,组织志愿服务活动等各种机会,积极推介社区志愿者注册工作。同时,她还先后为10多个省份举办了近20期培训班,直接培训学员数百名,带动培训学员超过千名。截至2014年12月,录入该系统的注册社区志愿者人数超过230万,影响不断扩大。

在注册系统运行过程中,袁媛及时组织技术人员完善系统的招募与注册、信息与管理、记录与保障、查询与统计等功能,加强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及各地方志愿者注册系统的兼容性,满足了对社区志愿者的注册登记、活动管理、培训学习、评选表彰等各项管理工作。她还借助这套系统,为志愿服务组织了解情况、交流信息提供平台,使其拓展了实际作用。

袁媛的努力,得到了有关领导同志的高度关心。2005年12月5日,时任全国政协周铁农副主席和民政部李学举部长、北京市范伯元副市长顶着寒风,一同到石景山区鲁谷社区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活动结束之后,领导同志均注册成为首批社区志愿者。周铁农副主席还领取了001号《中国社区志愿者证》,为社区志愿者注册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袁媛推进的社区志愿者注册工作,为我国志愿者制度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2012年,国务院召开第十三次全国民政会议,温家宝总理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探索建立公民志愿服务记录制度,健全社会志愿服务的长效机制。同年,民政部印发了《志愿服务记录办法》和《关于开展志愿服务记录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全面部署开展志愿服务记录工作。民政部社会工作司主管领导告诉袁媛,部里的志愿服务记录系统,将与她开发的社区志愿者注册系统信息共享、无缝衔接。可以说,在我国志愿服务记录制度的建立上,袁媛是先行者、创立者之一。

袁媛没有自满,她深知,一套系统是否有价值、可持续,关键是要与时俱进,让其发挥更大的作用。她正在筹划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建立专业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合作机制,引入专业社会工作者来承担志愿者的服务时间记录工作,增强注册工作的公信力,吸引更多的志愿者参与服务,为志愿者注册工作注入新的活力。她积极争取国家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力争把支持志愿服务工作和志愿者注册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大对志愿者注册工作的资金投入力度。她关注、研究志愿者激励、反哺机制,努力将志愿服务“时间银行”的概念落到实处,擦亮“好人有好报”这句民谚,让更多志愿者能切实受益、当前受益、日后受益。她还计划运用注册平台,采用IT新技术和大数据手段完善社区志愿服务供需对接机制,增强需求梳理和资源匹配效率,推动社区志愿服务的精准化,动员更多社会资源参与社区志愿服务。

在服务社会中体现价值追求———着力打造志愿服务项目品牌

袁媛经常说,比起做组织、协调,她更乐于开展实实在在的志愿服务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这几年,经她策划开展乃至亲身参与的服务项目达到数十个,服务质量和水平得到了受益者一致赞誉。

2006年2月,袁媛和深圳市民政局共同主办了“志愿中国·爱在社区”——“空巢不空·孤老不孤”社区志愿服务共建示范工程。活动以关怀社区孤寡老人为中心内容,由企业志愿者与孤寡老人结对,并赠送“关爱卡”和慰问品。此项活动以后,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志愿服务:从社区到社会》予以彰扬。这次活动,也使袁媛了解了社区志愿服务的需求,为她开展其他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打下了基础。

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爆发,袁媛紧急召集社区志愿者委员会成员开会商议,发出《致全国广大志愿者加入到抗震救灾中来的倡议书》,倡议身边的每一个人积极地参加到抗震救灾的队伍中来。5月21日,开通了全国“抗震救灾志愿者热线”,接受社会各界有爱心、有能力、有特长的志愿者报名,根据灾区情况组织志愿者分批前往灾区开展志愿服务。5月25日,对志愿者进行了救灾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培训,派遣首批救灾志愿者赶赴四川灾区。5月29日,启动了“地震灾区心理干预志愿服务促进计划”。6月6日—7日,“促进计划”首批骨干心理志愿者培训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举办,邀请心理咨询师等培训老师,分别就灾后心里与危机干预策略、健康心里与变态心理、基本咨询技能与技巧、心理社工的成长、心理志愿者的组织管理与协调等进行授课。并相继组织相关机构向灾区捐赠棉被、书籍等物品。9-10月,主办了“志愿之光”火凤凰大型音乐剧——四川地震灾区慰问巡演,推动志愿者与灾区人民加强交流,使灾区群众体会凤凰涅槃的精神,增强了重建家园的信心。其间,袁媛和志愿者们一道来到灾区,冒着身体的不适,坚持做好各项组织协调工作,使各活动获得了圆满成功。

2008年11月起,袁媛和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联合开展了一系列志愿服务项目。先后在我国的西安、北京及英国的爱丁堡市开展两国志愿者结对活动,取得了良好反响。2010年7月,和英国海外志愿服务社、商务部中国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北京市志愿者联合会合作招募中国海外志愿者赴海外从事志愿服务,为期五年,至今已有20多名中国志愿者赴尼日利亚、肯尼亚、赞比亚、塞拉利昂、塔吉克斯坦、尼泊尔、孟加拉、坦桑尼亚等国家服务。

2008年12月,袁媛与南都基金会联合发起“新公民之友志愿服务支持计划”,致力于为涉及农民工子女的志愿服务提供网络支持平台。

2013年,在北京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下,袁媛带领北京中弘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中心承担了中央财政支持社会组织服务——专业社工助推社会组织发展1+1示范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活动实施以来,已有40多家社工机构、上百名专业社工、200多个社区社会组织参与,受益群众近万人。北京市民政局为此专门发文推动该项工作。

2014年,在民革中央和民革北京市委的大力支持下,袁媛牵头发起并成立了北京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促进会。她带领北京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促进会申报并获得了民政部、李嘉诚基金会资助项目大爱之行——社工携手志愿者参与社会治理,在北京市通过搭建社工与志愿者互动平台,发挥社工的专业作用和广大志愿者的爱心,促进了社区治理和社会文明进步。

从国内到国外,从省级项目到国家级项目,从社区志愿到救灾志愿再到社会志愿,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活跃着袁媛忙碌的身影。授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开展志愿服务项目的过程中,在受益群众的赞誉中,袁媛既体验到了志愿服务的甘苦,更体会到了志愿服务的价值。

宣传凝聚力量———推动志愿服务理念普及

袁媛认为,只有动员全社会更多人员参与,志愿服务才能充满勃勃生机。她提出,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志愿服务事业既要发挥领导者、领军人物的带动作用,还要发挥社会大众的支持参与人用。为此,她发起了一系列富有创意、产生重大影响的宣传活动,促进了志愿服务理念的普及。

袁媛善于利用每年学雷锋日、国际志愿者日等重要时间节点,组织主题宣传活动,吸引社会广泛关注。2005年3月18日,袁媛带领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在成立之初,就通过邀请领导同志出席、发布《致全国社区志愿者的倡议书》等,得到了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人民网等十几家媒体的报道。此后,她还先后举办了“红围巾”主题活动暨《志愿者之歌》全国发布仪式、全国志愿服务工作表彰会、“中国,您好!”纪念活动、“志愿中华,和谐世界”纪念活动等重要活动。

运用专题会议扩大影响,也是袁媛注重的方式。2005年9月16-17日,她主办了“志愿精神与和谐社会——首届中国社区志愿服务高层论坛”,并对首批中国社区志愿者注册管理办法示范单位进行授牌。2008年4月30日,与北京市东城区精神文明办共同举办奥运倒计时100天“激情奥运 志愿服务 文明诚信”活动。2009年4月,与友成扶贫基金会在京共同举办了“中国应急志愿服务论坛暨应急专业志愿者长途演习启动仪式”。此外,她还连续多年开展了多期小型沙龙、论坛等活动。每次会议或活动都得到相关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为推动志愿服务宣传工作持久深入开展,袁媛还建立了自己的宣传阵地。2005年9月18日,她组织开通了“中国社区志愿者网”,同期推出《志愿者》会刊(现已公开出版)。民革中央周铁农主席致发刊词“弘扬主旋律,高唱大风歌”。网站和刊物及时发布志愿服务信息,有力地促进了志愿服务活动的交流。袁媛还主编或参与编辑出版了多本书籍,如红旗出版社的《志愿精神与和谐社会》、人民出版社的《中国志愿服务——从社区到社会》,山西经济出版社的《志愿服务政策法规概览》,让更多的社会人士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志愿服务。

构筑志愿服务坚强阵地———推动志愿服务组织化、常态化

在志愿服务发展中,中华志愿者协会的成立绝对是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让袁媛引以为荣的,是她在中华志愿者协会的成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2005年3月18日,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在京隆重召开,时任民政部部长李学举在讲话中提出,待条件成熟时及时成立“中华志愿者协会”。自此,袁媛就将成立中华志愿者协会放在心里。2007年11月19日,经民政部批准,“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社区志愿者工作委员会”正式更名为“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迈出了成立中华志愿者协会的重要一步。2009年5月26日,时任民政部部长李学举主持召开部党组会议,提出适应全国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发展的需要,有必要整合成立全国性志愿者社团。会议要求筹备工作由人事司(社会工作司)负责,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司、中国社会工作协会配合,袁媛成为筹备组的重要成员。2010年9月16日民政部正式批复筹备成立中华志愿者协会后,袁媛陪同时任民政部副部长李立国拜访并邀请周铁农副委员长担任中华志愿者协会会长,周铁农欣然同意。2011年4月26日,由民政部批准,在志愿者工作委员会基础上筹备的中华志愿者协会在京成立,周铁农担任会长,袁媛任副秘书长,圆满完成了参与组建中华志愿者协会的使命。

在筹备过程中,袁媛积极做好从志愿者委员会过渡到中华志愿者协会的各项工作。不论是协会章程制定,还是注册资金筹集、办公场所选择、会员召募、工作人员遴选,乃至召开成立大会和正式挂牌运作,她都力所能及地负好责任,促进了中华志愿者协会的顺利成立。

袁媛有自己的坚持。协助民政部成功组建中华志愿者协会后,她仍然将精力放回到推进社区志愿服务上。为了与前期工作无缝隙连接,2011年12月,袁媛负责的“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志愿者工作委员会”正式更名为“中华志愿者协会社区志愿者委员会”。同年,袁媛在京发起并成立北京中弘社会工作与志愿服务中心,继续开展与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有关的理论研究、经验交流等工作,积极承担政府部门委托的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志愿者与专业社工的合作服务。

在组建志愿服务组织的过程中,袁媛掌握了管理社会组织的基本要领,培养煅炼了一批志愿服务管理人才,为志愿服务的蓬勃发展储备了力量、探索了路径。

同时,为了提高志愿服务的理论水平,袁媛在开展实务工作的同时,还组织了多项理论研究。2009年7月受民政部委托,开展《我国志愿者招募和注册管理问题研究课题》。2010年下半年受民政部委托开展了《志愿者参与“难点村”治理工作》课题研究。2012年9月,在民革北京市委的大力支持下,袁媛会同北京师范大学和民革北京市委社法委合作开展了《北京市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联动机制建设的调研报告》,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周铁农主席的高度评价,批示“这是一篇很有意义的调研报告,社会工作者与志愿者联动会把社会管理与社会救助更好地结合起来”。2014年6月,受北京市民政局委托,开展了《北京市社区社会组织类型与转型发展研究》。2014年8月,受民政部委托,开展了《志愿服务组织发展制度化专题研究》,国务院参事室杜学芳参事、王石奇参事亲自参与课题研讨会并结合自己的志愿服务调研工作给予课题研究有力指导。

近几年,袁媛获得了多个荣誉。2008年相继获得“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和“中华慈善奖”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总书记亲切接见。2012年获得首都巾帼志愿者之星称号。2012、2013年连续获得民革北京市委参政议政先进个人。与袁媛交流,总能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什么是正能量,什么是蓬勃向上的干劲与激情。如果把市场经济体制下人们所追逐的名利比喻成冰雪和风雨,把志愿服务比喻成春天,那么袁媛就是春天里一枝美丽的花儿。用毛泽东的咏梅词来形容袁媛的追求,十分贴切:“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