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国际汉语学院三里屯教学区里,一间间教室窗明几净,墙上挂着中国结、剪纸、国画,墙角茶几上摆着金鱼缸和茶具。在多功能教室里,一位老师和五六位不同肤色、穿着各异的外国学生开心地交谈着。这位老师就是民革党员、北京国际汉语学院副院长桂帆。 把国际汉语教育作为终身事业 “我们的学制非常灵活,学生年龄跨度从18岁到80岁。有一位70多岁的美国老人因为年轻时的中国情节,在北京居住了两年,每天坚持来这里学习汉语,老人家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喜欢编织,他给所有的老师和工作人员织毛衣、织盖毯、织手套,每一针每一线都渗透着他对中国的热爱和友好。”桂帆介绍到。 学院不仅开设汉字起源、中国书画、民族舞蹈、中国茶艺、太极等传统文化课程,还组织参观历史文化遗产、调研考察等活动,让外国朋友了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走进古老而现代的北京。他们带领不同国籍、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外国学生走进学校与孩子们一起交流;走进怡海社区了解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走进高碑店村民家里唠家常、包饺子,体验村民普通的一天。桂帆说:“要把汉语教育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作为终身事业来做。” 还有一位68岁的来自巴西的老太太,她是朗朗的铁粉,朗朗到哪里开演唱会,她就跟到哪里。她来到北京到我们这里学习汉语就是想深入了解朗朗曾经生活和长大的城市。为了让汉语更快地走向世界,桂帆每年要跑几十个国家推广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 架起沟通的桥梁 在中哈教育展上,桂帆偶遇了一位奇特的人物,他就是哈国东干族青年联合会主席。他从未到过中国,一个汉字都不认识,却操着一口流利的陕西方言。听他讲述哈萨克斯坦“陕西村”的历史,仿佛穿越到大清帝国时期。142年前, 陕、甘、宁等地的回民掀起大规模反清起义,清政府派左宗棠平乱。起义失败后,三万多起义回民一路向西,最后仅剩三千多人来到中亚。现在,这群移民后裔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总人口已有12万人。有趣的是,他们的后代接受当地教育学习俄语和哈语,所以他们的陕西方言依然停留在清朝,例如称呼政府为“衙门”、警察为“衙役”。100多年前还没出现的词汇比如“电话”、“电脑”、“飞机”就用俄语代替。他们的建筑、服饰、饮食也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习俗。 这位东干族青联主席告诉桂帆:“父辈告诉我们,我们离开西安,走得太远了,走了一万里路才走到这里。但你们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不能忘记你的语言、你的文化,没有这些你就把自己丢了。”为此,从1999年开始,东干协会每年向中国送出1500人,到北京、西安、兰州学习汉语和专业知识。他们现在已成为中哈文化交流的骨干。 这次偶遇激起桂帆内心对“一带一路”的极大兴趣,更加坚定了在丝绸之路沿途国家普及汉语教学的信心。一定要让汉语架起沟通的桥梁,和中亚人民共同谱写丝路新华章。 把对外交往和民革工作紧密结合 1997年,桂帆加入民革组织。“每当工作上遇到困难,总是民革组织、民革党员们给我帮助和鼓励。我时刻牢记自己民革党员的身份,不辜负组织对我的培养和教育。”桂帆深入学习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的理论知识,在对外交流交往中主动履行民革党员的责任义务,传播中华文化,促进祖国统一大业。 她担任民革北京市海淀区第三支部副主委、海淀区社会服务委员会副主任、民革北京市祖国统一委员会委员。虽然学院的工作非常繁忙,桂帆总是尽量抽出时间,参加参政议政、社会服务和统战理论研究活动,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她把对外交往的实践和统一战线的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执笔撰写了一万多字的《中华文化与海外统战研究》课题报告。该课题在北京统战理论研究基地组织的招标活动中竞标成功,获得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在报告中,桂帆提出几点建议: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推广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制定文化推广计划;在对外文化传播上既坚持本民族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以及文化特色,又坚持和而不同、多样并存的文化主张;政府主导,民间参与,政府和民间联手向外推广中国文化;发挥遍及世界各地的文化机构作用,介绍和推广中国文化;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熟悉中外文化、了解商业运作规律的文化传播队伍;提炼中国价值观,加强对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的宣传。桂帆荣获2012年度民革北京市委会理论宣传先进个人。 给留守儿童讲梦想的故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桂帆把对传播中国文化的热爱,同样投入到“以礼志善公益探访”行动中。 湖南新化县黄古村小学有49个孩子,只有4名老师。孩子们每天上学都要徒步走20多里山路。由于缺乏老师,有些学生少的年级被编为混合班,没有音乐、美术、科学、英语等课程,体育课就是孩子们之间的你跑我追。桂帆一行带去投影仪和电脑为孩子们播放动画片,带去跳绳、篮球和孩子们玩耍。孩子们说:“我们从来没玩过这些,今天就像过年一样!” 一个男孩告诉桂帆,他梦想当一名海盗去寻宝,我问他海盗是如何寻宝的,他说靠抢,桂帆又问他你知道抢的方式并不好,为什么还要当海盗?他说因为我想去帮助那些困难的人。一个普通的梦想折射出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大爱,他们的每一个梦想都不是为了自己。桂帆给他们留下通讯地址,让孩子们给她写信,并承诺有信必回。并告诉他们需要什么书籍,都一定会寄给他们。分别的时候,有一个男孩跟桂帆说,老师你别老啊,我当了宇航员要带你一起去太空翱翔!那一刻,桂帆的眼里充盈着泪水,多么可爱的孩子啊! 桂帆继续行走在传播中国文化和传递爱心的道路上,她说,只要走得动,便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