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民革海淀区工委开展“制度自信”专题教育活动

2020-8-18 10:23| 发布者: admin| 查看: 870| 评论: 0

摘要: 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建设要求,落实好民革组织建设年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加强海淀民革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将“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引向深入。8月6日至8日,北京市政协常委、民 ...

微信图片_20200813165623.jpg


      为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建设要求,落实好民革组织建设年各项工作任务,全面加强海淀民革基层组织建设,切实将“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主题教育活动引向深入。8月6日至8日,北京市政协常委、民革海淀区工委副主委王真,民革北京市委会联络处处长、海淀区工委办公室主任石军带领部分学习宣传委员会委员、中青年骨干党员赴河北滦州市和迁西县开展 “制度自信”专题教育活动。

      8月6日上午,海淀民革一行抵达滦州,先后参观瞻仰了辛亥滦州起义英烈祠、滦州起义英烈墙。中共滦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王殿新,中共滦州市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张彦平、副部长李久强陪同考察。

      考察组首先拜谒了民革中央党员教育基地——辛亥滦州起义英烈祠。唐山市民革党员刘建国教授为大家做了详细讲解,滦州起义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民主革命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911年10月武昌起义成功,1912年1月3日,中国同盟会会员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率滦州新军宣布起义。1月4日,起义军发表檄文,声讨满清政府,准备攻打京津。后因满清政府的镇压,起义不幸失败,大批革命志士被捕。王金铭、施从云、白雅雨等人壮烈牺牲。在1936年的《国民政府令》中曾以“辛亥光复,发轫于武昌,而滦州一役实促其成”高度评价滦州起义。这次起义成为压倒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辛亥革命运动中北方革命达到高潮的标志性事件。

      8月7日上午,海淀民革一行参观喜峰口长城抗战遗址、冀东抗日纪念馆。8月8日上午,在喜峰口长城抗战纪念碑前举行祭扫仪式,缅怀为民族解放战争英勇献身的抗日英烈,并参观喜峰雄关大刀园。

      发生于1933年3月12日至3月24日的喜峰口战役是抗日战争初期的主要战斗之一。1933年元旦,日军在山海关制造事端,接着用武力将其占领,山海关保卫战揭开了长城抗战的序幕。2月9日,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和侵华日军发布了侵略热河的军事命令和军事调遣“尽快向建昌附近至其以南一线挺进;并应不失时机以一部确保界岭口冷口、喜峰口等长城重要关口,掩护军主力的侧翼;而后以主力占领承德及古北口。”这时,驻山西阳泉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奉命开往前线对日作战。开赴前线之时,军长宋哲元写下了“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誓言。抗战时,29军的装备很差,武器落后,但全军将士均有尚武精神,从大刀队中组织起500人的精兵强将,分左右两翼突袭日军。特别是109旅旅长赵登禹,在受伤的情况下依然不下火线,亲自率领大刀队向日军炮兵阵地发起进攻,手刃日寇60余人,缴获大炮18门。喜峰口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上海,作曲家麦新以火山般的创作激情,连夜谱写了高亢激昂的《大刀进行曲》“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它就像抗日的号令,形成了抗日战争开始时最典型的时代强音。

      大家被先辈英烈们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牺牲精神所深深震撼,站在革命先辈们曾经浴血奋战的地方,向喜峰口长城抗战纪念碑鞠躬敬拜。

      活动结束后,党员们纷纷表示,在此次活动中受益匪浅,作为民革党员要从中国近代史中汲取营养,不忘国耻,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进一步强化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与党中央思想上同心、目标上同向、行动上同行,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加强基层民革自身组织建设,积极履职尽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