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心对待贫困户,用良心设计项目,用爱心回报社会。做一个“三心”扶贫工作者。这是民革党员、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宣传教育委员会主任余朝霞的人生追求。活泼外向的余朝霞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在扶贫事业中倾注自己的青春和热情。 从“你别想走”到“你可别走啊” 2016年5月,余朝霞进入民革北京市委关于河北省涞源县白石山村精准扶贫调研专家组,参与对当地的产业扶贫规划。白石山村是国家级贫困县的特困村,是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牵头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定点帮扶村,落户该村的马铃薯帮扶项目是由民革北京市委主导,并携手中国扶贫开发协会宣教委共同开展的农业帮扶项目。 经过细致的入户调研,调研组发现白石山村大多是山地,地少土薄,人均土地1.2亩,而且全都种植玉米。一亩玉米地亩产一千斤,一斤0.65元,人均年收入才650元。由于距离北京近,为保护水源的安全性,当地禁牧业、禁工业;村里面积小,没资金,人畜分离的舍饲也有很大困难;因病致贫的人还特别多。产业扶贫做什么?余朝霞陷入沉思中。 她带领专家采集当地的土壤和水,带回北京做土壤和水质分析。报告出来后喜忧参半。喜的是土壤没有任何化肥污染,忧的是土壤极度贫瘠。她查阅当地的县志,发现当地十五年前曾种植土豆,后来因为种植玉米有补贴就改为全部种植玉米。 这里有种植土豆的历史,太好了,就从这里突破!余朝霞兴奋起来。种,但不能种传统的品种,要种植高价值的土豆!经过反复挑选比较,并与民革市委领导认真研究确定,最终选择种植“青薯九号”。青薯九号又称红皮土豆,源自南美洲秘鲁,富含花青素和矿物质,有防癌抗癌、美容养颜、护心降血压等作用。这个品种耐寒耐旱,少虫高产,非常适合白石山村海拔高、温差大、降水少的条件。 余朝霞在民革市委的牵头下,代表中国扶贫开发协会与涞源县政府签订了马铃薯精准扶贫三年的意向书,正式开展“民革市委涞源马铃薯精准脱贫示范田项目”。经与白石山村村委会商量,决定第一年先让特困户试验20亩,打造首批脱贫示范户。 一开始,村民们觉得没有什么希望,经过几轮动员,村民们看到还能有补贴,就本着不亏本,将信将疑的心情参与示范田项目。 20亩试验田很快落实,6月10日,第一批试验田的种薯种下去了。20天后,种薯发芽出苗。全体村民拭目以待。一个半月后,郁郁葱葱的土豆田开花了,一片炫目的紫色。按照经验,这时候应该结小土豆了。有的村民按捺不住,偷偷刨开土,发现土豆依然很小,很少。 “照这个样子,今年不可能丰收,能收个千八百斤就不错啦,这不是骗我们吗?你们今天就别想走啦,说说清楚!”第一批种植户代表刘树忠在村委会堵住了余朝霞。为了消除村民的疑惑,原定每两周一次的例行回访,密集到每周一次,随行的农业专家安排“马铃薯二次培土技术”的培训,民革顺义总支农业支部捐助了高效有机叶面肥,并进行了合理投放。这两个法宝一经使用,立刻延长了花期,更多的小土豆悄悄成长起来。 转眼进入10月,土豆进入快速成熟期。少许秋雨的降临,让土豆宝宝喝足了水,每天每亩增长100斤!一切都预示着丰收在望!可是,好事多磨,寒潮预警来了。根据天气预报,10月15日有大面积降温,白石山村地处高寒,有可能出现降雪。丰收时节的气温剧烈变化,对于农民来说,是致命的。 刘树忠再次把余朝霞堵在了村委会,“你们可别走啊,一定要帮我们解决啊,就算立刻挖出来,可要是卖不掉,就全都冻坏了,这真是要让我们没活路啊”。 余朝霞安慰他,“放心,这是我们民革组织的扶贫示范田,我们一定会负责到底的,绝对不会让老百姓吃亏,一定会让大家看到希望。”余朝霞从地里挖了一袋子新鲜土豆,急匆匆回到北京组织销售。 这么多的土豆,短时间内,卖给谁?这时,她想起了民革市委傅惠民主委的嘱咐,“将来丰收的时候,如果真的卖不掉,相信咱们民革党员都会出手。但为了真正做好造血式扶贫,一定要给红皮土豆从市场找到销售途径。”她思考了很久,只有进入超市才能规模化销售,才能为日后的生产提供最好保障。于是,她贸然敲开了超市发总经理的办公室。介绍情况后,看到红皮土豆的样品,超市发领导决定破格进货。 从“你可别走啊”到“你们啥时还回来?” 10月9日,在民革市委各级领导的带领下,国务院扶贫办的领导,县、乡镇各级政府领导,专家学者,齐聚白石山村,召开现场丰收会。会后,村民们从地里挖出土豆,装袋封箱。 40吨红皮土豆顺利进京了!没化肥、养分高、口感好,红皮土豆上超市货架啦!进入超市发240家店!电视台专访!卖疯啦!一周就断货! 仔细算下来,这20亩一共收获80000斤左右,平均每亩4000斤。按照不同的品相,收购价阶梯递增,从0.7元到2元不等。以贫困户刘树忠家为例,当年仅靠土豆种植,收入已经超过万元! 看着刘树忠笑的合不拢嘴,余朝霞问他:“这次能放我们回去吗?”他说:“能放你们回去!但是,你们得告诉我们,你们明年啥时候回来?我们全村都等着明年大干一场呢”。 “今年20亩,明年将扩大种植,同时引进种薯种植。2016年是起步阶段,2017年是稳定阶段,2018年筹建加工厂,在民革市委提议和指导下,建立马铃薯销售合作社,规划马铃薯电商产业园,把农民组织起来,让他们在种植技术、经验、劳力上互帮互助。将来,我们要开发出土豆全粉,走品牌化发展的道路。”余朝霞告诉刘树忠。 从质疑到信任,到期盼,这是一个难忘的经历。回顾这一段田间地头的工作,余朝霞思绪万千,“从扶贫开发,到精准脱贫,这几个字代表了国家对贫困的态度。作为专业的扶贫工作者,我们只有带着感情去参与扶贫工作,才能把扶贫工作做到位。” 文化扶贫从“输血”向“造血”转变 余朝霞从2008年开始就致力于扶贫事业。她充分发挥民革党员之间的互帮互助,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贫事业中。 北方姑娘跑到南方的高原和山区,气候差别大、饮食习惯不同,她多次生病;有的地方比较偏远,交通不便,汽车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腰酸背疼;有的地方不通车,要走上半天山路;还有些地方对扶贫工作不热心,认为是走走“过场”,根本不积极……这些困难都被余朝霞逐一克服。 2009年初,中国扶贫开发协会推出“文化扶贫工程”,希望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实施文化扶贫,繁荣农村文化,培养老少边穷地区的“造血功能”和文化创新能力,帮助贫困地区早日脱贫。 经过精心筹划和组织,余朝霞成功举办2010年中国百县文化创意产业推介会。参会县有秀美的山峡门户重庆奉节;“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山西河曲;“中国八角之乡”广西金秀等地。 推介会之后,余朝霞又组织编辑《中国县域经济文化发展丛书》,把参与推介的县向编委会推荐,增加宣传效力;组织江西省永新县赴日本东京举办“中国书法之乡——永新国际书法交流展”。 2013年她发起启动爱心书架工程,为海南省琼中县60多所小学的四至六年级每个班级配置一个书架,每个书架配备100本书籍。购买这些书籍之前,发给孩子们书籍清单,让孩子们自己挑选喜欢的书籍。这是国内首例因需定捐的公益案例…… 传承家风,关注农民 谈起选择扶贫事业的原因,余朝霞说:“我之所以选择参与扶贫公益事业,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文化扶贫工程’和我本职工作有很多交叉,我有一个做文化创意策划的公司,可以为扶贫工作做免费的宣传工作,比如印刷宣传手册、设计Logo等;第二就是想为社会做点事情,尽公民应尽的义务,履行民革党员的责任。” 余朝霞的曾外祖父是中国近代史上颇有建树、很有社会影响力的民主革命家谭平山。他组建中华革命党、创建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组织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参加新政协,为追求民族独立和祖国富强,贡献了毕生精力。 受曾外祖父的影响,余朝霞的全家都关心时政、热心社会公益,关注农民问题。受到良好家风的熏陶,余朝霞在2002年,27岁时就加入民革组织,投身到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工作中。她认真撰写有关“三农”问题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在政协的议政会和文化论坛上做主题发言;积极参加文史老龄专委会和海淀区工委的活动,撰写新闻稿件。她多次获得民革市委、海淀区工委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 余朝霞说:“民主党派智力密集、人才荟萃,参与扶贫工作具有先天优势。民革的平台对我的扶贫工作带来非常多的便利。很多民革党员都直接或间接参与到扶贫活动中,如果没有这么多民革领导和党员的支持、帮助,扶贫工作不可能取得成功。” 谈起今年的扶贫工作,她满怀憧憬。“今年我们将推进健康精准扶贫,推广中医中药,特别是少数民族医药推广,如蒙药、藏药的推广,另外,还要推广中药种植。今年我们将在内蒙古科右中旗开展健康用水工程,为当地盐碱地的苦咸水安装净水设备。还有颗粒中药药房的整体捐赠、电商扶贫产业园的审批等。” 面对未来,余朝霞最大的希望是:有更多热心社会公益的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共同关注并参与扶贫工作,为和谐社会建设做更大的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