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9年,中原大战,冯玉祥败走山西,被张学良改编为29军,冯治安为37师师长,张自忠为38师师长,张克侠为38师参谋长。刘汝明为暂编师师长,赵登禹为132师师长。 1937年卢沟桥全民族抗战爆发后,29军扩编为第一集团军,宋哲元任总司令兼第一战区司令长官。37师扩编为77军,冯治安任军长;38师扩编为59军,张自忠任军长;张克侠任59军参谋长;143师扩编为68军,刘汝明任军长。1938年2月,59军调入商丘,归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指挥,成为一支强力攻击力量,屡立战功。蚌埠失守,于学忠部不支。59军急调徐州,将渡河之敌击退;1938年3月,临沂庞炳勋急电李宗仁,行将溃败,59军以强攻姿态,昼夜徒步行军180里抵临沂,击溃板垣师团,敌寇伤亡过半,板垣几乎自杀。1938年九月,参加武汉保卫战,潢川战役,使日军不能西进切断平汉路,保护武汉国民政府西撤重庆。因军功,张自忠升任33集团军总司令,张克侠为33集团军参谋长。33集团军下辖77军、68军、59军。张自忠兼59军军长,张克侠兼59军参谋长。多次激烈战斗。59军伤亡严重,连级以下干部已换过四遍。 1940年,张自忠、张克侠决定在河南邓县开办干部训练班,以补充59军干部队伍。由张克侠任班长,副军长孟绍濂等为班副。训练班分9个队,约300人,一个营的兵力,学员依军队编制,每人一支捷克式步枪,还有轻重机枪、迫击炮等。为了解决高层将领随军子女就学问题,张克侠在干训班驻地的邓县开办了一所学校,初名33集团军子弟学校,后为纪念张自忠将军,改名自忠中学。全校学生不足百人,师资力量却很强,校长张克侠,陆军大学毕业,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教员有两位燕京大学毕业,一位清华毕业的,其中清华大学毕业者,就是我的父亲张景明。卢沟桥事变时,他在北平燕京大学任教。因燕大系美国人开办,当时日美并未开战,燕大师生受美国保护。我们生活未受日军影响。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日军占领燕大。全体师生遭逐。父亲不甘做亡国奴,携家逃出沦陷区,在大后方河南境内流浪。生活十分艰苦。父亲买了一辆排子车,拉着行李和妻儿。每日行进在豫西一带,镇平、内乡、西峡口、淅川等地。1943年来到邓县,在自忠中学当一名教师。由于自忠中学的特殊性,连带教师特殊性,我们始终和干训班一起,和59军高级将领生活在一起。耳闻目睹,对29军从北平打到河南、湖北的战斗事迹有具体的了解。特别是33集团军副总司令张克侠了解更多一些。张克侠北平育英中学毕业,家父通州潞河中学毕业,他乡遇故知,老乡见老乡,二人工作关系之外,双多了一层友谊。张克侠每日步行上下班,住家离干训班驻地约四里地,没有骑马,带一个卫兵步行在田间小路上。路过自忠中学时,学生在操场活动,由我带头高呼“张总司令到”,全场学生立正,行注目礼。张克侠目不旁视,回敬举手礼缓步走过。 1945年春,日寇发动西峡口战役。干训班和自忠中学撤往湖北竹山。路上眷属坐牛车,行进在道路中央。干训班学员扛着枪步行在路两侧。途中,在丹江口李官桥镇遭美机黑寡妇误炸,逃往深山,行李尽失。从此开始步行千里,5月抵达竹山。同年8月,日军投降。干训班和自忠中学师生沿丹江直下,返回邓县。途中,我家与何基沣副军长家同乘一条大木船,船上有屋子及门窗,其时父亲受克侠委派出差重庆未归,我们母子生活由何基沣照料。夜间江风寒冷,何与我同被而眠。何平易近人,没有架子,解放后才知他是共产党员。干训班、自忠中学全体返回邓县后,不久又调入临颖,再调商丘。1946年秋,父亲携全家离开自忠中学,返故乡沈阳办报并参加革命。解放后,张克侠、何基沣任副部长,张景明厅局级干部。干训班、自忠中学几乎全体投向解放区参加了革命。 1983年,自忠中学师生、部分人员在北京中山公园聚会。父亲当年对学生学习注入很大心血,1959调贵阳,学生们非常想念他,我在会上代表父亲张景明吟诗二首。诗云: 四十年前往事,弹指一挥间, 抚今追昔应笑慰,含笑忆当年。 曾记否,张坡面壁,挺进竹山。 日寇跪地,丹江凯歌还。 喜相逢,重相会,含笑忆当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