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民革党员、红旗渠纪念馆新馆雕塑设计者邹峰 提起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邹峰,大家一定会想起,2008年北京举办的第29届夏季奥运会羽毛球馆标志性雕塑——“五彩羽毛”。当年,蓝、黄、黑、绿、红五种羽毛构成的雕塑,明亮醒目,飘逸优美,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像邹峰所说:“艺术是人类特有的语言和情感,历史传承的艺术作品,都是经过岁月打磨和沉积下来的东西。”今年,邹峰就用他手里的雕刻刀实现了一种中华民族高尚精神由抽象到现实的展示——策划并创作了“红旗渠”纪念馆新馆的雕塑展品。 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林州原名)人民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渠线纵横1500多公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人称之为“人工天河”。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为核心的“红旗渠”精神,也成为林县人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精神支柱。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目前社会存在很多的“过时论”。比如:雷锋精神过时论、焦裕禄精神过时论等。对这些论调,邹峰明显不认同。“我承接‘红旗渠’纪念馆主题雕塑的创作设计,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觉得这些精神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尤其是在当下,我们国家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来自国内、国际的矛盾、困难,一点也不比当时少。应该说,我们现在更需要弘扬‘红旗渠’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红旗渠纪念馆新馆的设计思路是以雕塑作为展陈主体与灵魂,通过雕塑作品,将整个叙事空间进行串联。这是邹峰和他的同事们经过数十次的论证研讨的结果,按照这一思路创作了巨型浮雕两座、大型圆雕七组,人物个体形象51个。这里面的每一座雕像都源自与“红旗渠”建设时期的真实人物、真实故事。“我们在设计雕塑前曾多次去当地调研,当地的群众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如果雕塑出来的人物、劳动工具我们都不认识或者都不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那么这怎么能够引起我们对纪念馆的认同?怎么体现那一代人的踏实精神?’”邹峰介绍调研经过时说,“为了满足当地群众的这一要求,我们跑遍了林县的山水,向老人了解当年的事迹、向开渠工人请教各种器械工具的大小、形状、使用方法,然后多次制作、多次修改,力求每一个细节都与现实相符。比如说,在纪念馆尾厅主题雕塑《红旗渠精神》中的一个独轮车,都在老工人的指导下前后修改了数次。” 为了体现“红旗渠”建设时期的艰苦条件和劳动人民的朴素、坚强、不屈的品质,邹峰雕塑的手法没有采用以往展馆调度比较细腻光滑的造型手法,而是结合太行山石的结构,大胆的采用了岩石肌理的大体块处理,视觉效果粗犷豪迈,沧桑遒劲,能够体现出当时的历史感和厚重感;在展馆设计上,为了将雕塑与整个展馆融为一体,邹峰将红旗渠纪念馆的空间主体设计为大面积的山体浮雕,山体浮雕在太行山直接拷贝翻制,形成了太行山向室内的延展,室内空间与室外环境的结合,从而营造了“由内而外,由外而内”的展陈空间的延展。其中,仅仅为了采集山体浮雕的真实景象,邹峰就带着他的学生翻山越岭2个月,拍摄了近万幅山体照片。
“他是一个很低调的人。”邹峰的朋友——民革党员李硕介绍他说,“红旗渠纪念馆新馆的整个雕塑创作设计,邹峰只收取了成本费。我当时知道了这个很吃惊,因为据我所知这个项目花了他整整2年的时间。所以我就想通过媒体采访,告诉整个社会,他作为民革朝阳区委北工大支部主委的所作所为,但是他死活不同意,后来被我不厌其烦的‘劝说’,他才就这个事接受采访。”2014年5月1日,红旗渠纪念馆新馆隆重开馆。据媒体报道,开馆当日观众就达8000余人。大多数人在观看雕塑、体会“红旗渠”精神的时候,可能根本就不会注意雕塑创作者的名字,但是这却又恰恰达到了邹峰创作雕塑的目的,让更多的人继承和发扬“红旗渠”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民革党员的一份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