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7月30日习总书记专门对抗战研究作了重要讲话,为抗日研究指出了正确方向。总书记强调要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习总书记指出:“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相比,同这场战争对中华民族和世界的影响相比,我们的抗战研究还远远不够,要继续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今天我们在这里举办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为主题的纪念座谈会,就是以生动的史实研讨北平抗战在全国抗战中的地位、作用和贡献,对于丰富北平抗战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抗战精神,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抗战期间,在北平发生的大规模对日正面作战主要有两次,即1933年长城抗战中的古北口战役和1937年的南口战役。由于两次战役分别处于14年整个抗战的初期和全面抗战爆发后的初期,因此,这两次与日军的正面作战对此后的全国抗战有着重要影响。 古北口战役 “九、一八”日军侵占东北三省后,为了割断东北抗日部队与关内的联系,扩大并巩固伪满洲国的疆界,进而蚕食华北,日本关东军于1933年1月至5月出动海陆空军10万余人,企图攻占热河古北口以东的长城一带,伺机进犯冀东地区。国民政府调集东北军、西北军、晋绥军、中央军共15个军,20余万兵力,组成9个军团沿长城各口布防,与日军展开激烈战斗,这就是著名的长城抗战。在长城各口的战斗中,以古北口战役持续时间最长,从3月10日至5月中旬,长达两个多月,在古北口与日军作战的是战斗力最强的第十七军,属中央军,仅先期投入战斗的25师在开战3天内就毙伤日军2000多人,我军伤亡4000多人,损伤过半。古北口战役共毙伤敌军五千余人,我军伤亡九千余人。该战役被日军报道为是开战以来激战中的激战。由于敌我装备十分悬殊,仅凭我军的勇敢不怕牺牲精神难以抵抗日军飞机、坦克、大炮的轰击,最终以我军失败,被迫签订《塘沽协定》而宣告整个长城抗战结束。 南口战役 台湾将南口战役与卢沟桥抗战合为一个战役。“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向北平增兵,29军在南苑与日军浴血奋战,仅7月28日一天,我军就有佟麟阁、赵登禹两将军殉国。此后日军为了打开通往山西、绥远的通道,于8月8日调集7万兵力沿平绥线开始向战略要地南口进攻,为阻止日军西犯,国民政府调集13军、17军等6万余兵力,在南口一带与日军展开浴血奋战。战斗历经20天,由于敌我双方装备相差悬殊,我军不得不在8月27日败退,撤出阵地。该战役毙伤敌军15000余人,我军伤亡33000余人。 两次战役中有无数事例说明正面战场同样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支援。如3月上旬的北平,特别是古北口山区还是冰天雪地,我17军将士由南方星夜赶到北平,不少士兵还是单衣草鞋,北平的人民群众见中央军前来抗战兴奋不已,但看到如此单薄的装束,不禁心酸,老百姓自发组织起来为战士们赶制棉背心,棉鞋,捐送棉衣,人民群众的支援深深感动了将士们,他们纷纷表示一定要在前线英勇杀敌,绝不辜负百姓的期望。 南口战役进行至最艰苦阶段,人员伤亡过半,卫立煌部受命前往增援,是当地老百姓给部队带路,穿山间密集小道,翻山涉水,才使部队快速直抵会战地点。类似人民群众的援助不胜枚举,足见正面战场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支援。 两次战役的重要影响和意义 由于长城抗战是“九、一八”以来敌我双方首次动用十万级以上兵力,第一次大规模的正面作战,这就使战斗最激烈的古北口战役显得格外重要,正如民革中央原副主席、古北口战役时任17军2师4旅旅长的郑洞国将军回忆说:“虽然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而失败了,但还是使敌人开始认识到,中国军队是不容易对付的,中国人民是不好征服的”,中国军队面对装备精良的敌人进攻,那种顽强作战、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励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走上抗日救国的战场。以长城抗战为素材的《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一直激励着中华儿女,用民族之魂和血肉之躯重新筑起新的坚不可摧的长城,为了民族解放前赴后继,直至取得最后胜利。 南口战役是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首次与日军大规模正面作战,开创了歼敌过万的记录。沉重打击了日军嚣张气焰,迟滞了日军西进南下的计划,粉碎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梦呓,在全面抗战史上谱写了光荣的开篇之页。日军大规模对南口发起进攻暴露了其侵占全中国的图谋,从而更加促使中国军队团结一致,南口战役打得最激烈时,中国工农红军便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并立即开往前线。可以说南口战役对第二次国共合作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8月31日,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解放》周刊发表评论指出:“南口以及整个平绥线上前敌将士的忠勇,不管在敌人炽烈的炮火和大规模使用毒气的进攻下,他们名副其实的战斗到最后一人。”“这一页光荣的战史,将永远与长城各口抗战、淞沪两次战役鼎足而三,长久活在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心中。”“每一个热血的中华儿女,将永久地记忆着南口平绥线上慷慨牺牲的烈士们名字。” 古北口战役中,时任17军25师149团团长的覃异之将军是我们的老主委,1987年,八十岁高龄的老主委时隔54年后再次来到古北口战役阵亡将士公墓凭吊战友时,感叹道: 五四年前血站地, 白头老将又重来。 长城依旧雄华夏, 倭寇而今安在哉! 当年喋血卫神州, 八载鏖兵报国仇。 古北口前怀战友, 中兴喜讯告坟头。 利用这两个战役鲜活的抗战史实,弘扬前辈们为民族解放不怕牺牲的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已成为北京民革搞好政治交接的光荣传统。 两次战役也给我们留下惨痛教训,那就是贫穷落后就要挨打;《塘沽协定》的签订更是告诫我们弱国无外交。我们今天纪念抗战胜利,就是为了不忘这一胜利是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用鲜血换来的,牢记只有国家强盛才能不受欺辱。我们更要珍惜来之不易的战后和平秩序,并为维护这一秩序,保证今后继续朝着和平的方向发展和前进而不懈奋斗。(作者系民革市委文史与老龄文员会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