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性采集民革前辈史料工作采访手记 金鑫老人正在做手工。 淡泊乐观 仁者无忧 采访到金鑫金老很幸运。金老听力不好,每次打电话都无人接听,石景山区工委的工作人员晚上九点半亲自上门,依旧房门紧锁。终于有一次,电话通了,但金老非常歉意地说,请您大点声,我听不到。最后,金老女儿接起了电话,采访终于促成了,金老很开心,我们也很开心。 镜头里的金老是一位显得年轻、精神矍铄的老头,总是笑呵呵,其实金老已经84岁,依旧坚持锻炼,每天给自己做饭,家中很整洁,有一种天真、平和的个性,众人眼中的金老特别善良、待人真诚,他也是位深受左邻右舍爱戴和喜欢的黄埔老人。 金老出身军人家庭,祖父金永炎是黎元洪幕僚中有名的“四大金刚”之一,提及此,金老总是开心地笑一笑,言语间透露着对祖辈的敬爱和尊崇。金老家中的墙上、桌上放满了与老伴、与朋友、与亲人相伴出行的照片,里面凝结的幸福与欢笑是金老最钟爱的场景,也是每天都要温习欣赏的记忆。对于我们的采访,金老很高兴,早早准备好了新衣服,和自已的宝贝照片,精神十足、兴高采烈的等待着我们。采访后,金老对自己的表现很满意,对着镜头里的自己说,瞧,这个老头多么自然,表情多么真切,讲了这么多有趣的历史。 老人们都懂得欣赏自己,也都对曾经的烽烟炮火刻骨铭心。每次采访结束,我们都意犹未尽。我们知道,耐人寻味的,不仅有老人家的经历,还有老人家本身。老人本身就是一本书。或许,我们的任务结束了,而新的任务才刚刚开始…… 金鑫同志简历:金鑫,又名金宗城,汉族,1928年3月生,湖北黄陂县人。1947年进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第十五期军官训练班,1993年加入民革。1920年进入四川都江堰空军幼年学校第一期学习,后因身体原因肄业,于1945年进入陆军机械化学校,战车兵科学习,1949年进入武昌中华大学俄语系学习,并于1952年进入大连外语学院俄语系继续学习俄语。毕业后,进入武汉市第一中学任外语教师,后因历史原因,于1979右派平反后,进入湖北省黄石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子弟中学任外语教师,1982年进入石景山区苹果园中学任外语老教师,获得中学高级教师的职称,1982年退休。工作期间积极进取,多次受到表彰,并获得先进工作者等奖励。祖父金永炎为黎元洪手下“四大金刚”之一,弟弟金宗鑑为“蒋经国号”机长,加入民革后,金老积极参加活动,为民革组织发展贡献了力量,晚年积极参加空幼同学聚会,为两岸交流发挥了作用。
郑楷老人正在读书看报。 人生如字 恬淡至远 郑楷前辈最初不愿接受采访。用郑老自已的话说,我只是个普通人,没有传奇精彩的人生。我一时无言以对。 郑老的家很整洁,屋子并不大。墙上是郑老的手书,行云流水,非常抢眼,窗旁的石头摆件形状各异,别具匠心,很有故宫三希堂的意味。在我们的努力下,郑老还是欣然接受了采访。拍摄那天,郑老面对着镜头娓娓道来。个性中的严谨、理性与坦诚都流露于清晰的思路、沉稳的语速和深情的回忆之中。郑老拿出许多工作时的奖状和荣誉证书,摆了整整一床,如数家珍。郑老说自己年轻时从不用本子记录电话号码,总是拿起来就拨,打算盘比现在的计算器还快,各类竞赛中也是获奖无数。郑老还留存了许多民革活动照片。采访结束的第二天,郑老还打来电话,特别表达了对张廉云等老朋友的关心。 郑楷同志简历:郑楷,汉族,1931月12月生,河北静海人,1948年12月进入成都陆军学校学习,黄埔第23期。1983年加入民革。 郑楷出身于北平富裕人家,自幼请私塾先生学习传统文化,1942年进入北京辅仁大学附中学习,毕业后,于1947年进入北京中国大学经济系学习,一年后,进入成都陆军学校步兵科学习,建国后,于1950年进入北京会计学校参加培训,1951年考入北京市人民银行,做会计工作,并于1972年转入北京海淀区教育局继续担任会计工作,1983年起转入中国摄影家协会,任财务主任,直至退休。 1956年夏,因海淀区人民银行缺乏干部,要各区支援,郑老主动自愿调往,即到海淀区办事处会计科任总稽核,曾获得先进工作者、发行新币工作先进奖、工会工作积极分子奖状、海淀区银行全行业务竞赛获会计业务冠军等奖项,1962年写出“速算”小册子,帮助同志学习记帐,计算利息,珠算速算法等受到表彰;1976年至1979年期间任新市区分理处“总会计长”,储蓄业务“事后监督员”,储蓄中心所会计,并参加农村金融科;后又完成普查并帮助多农业生产队建账工作等。 采访后记: 半年期间,我们通过多次拜访,反复沟通,得到了前辈本人的无私配合和家属的热情支持,得到了众多党员专家的积极指导和真诚帮助,其中,共计拍摄民革前辈18位,因身体原因未能采访成功的3位。 采访中有遗憾,但更多的是收获。通过采访,我有了深刻的感悟:我们要记录的不仅仅是历史资料本身,更是要传承老一辈民革人血液中所流淌的无私忘我、忠贞爱国的高尚情怀。生活中他们朴实无华、平凡低调,思想上他们见解深刻、视野宽广。他们有着不可复制的个性魅力和无与伦比的凝聚力。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仅是民革的财富,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精神宝库。 长长的胶带,留下的是亲切的话语、慈祥的笑容还有铿锵有力的声音,面对岁月的流逝,留下更多的还有那丰富的人生阅历,生动的抗争热情和坚定的思想信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