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民革中央首任法律顾问赵天庆 “天庆,我是越来越看不懂你了。”从1984年开始,赵天庆做律师已30余年,如今身边却不断有人劝他说,“天庆,你以前做并购重组多专业多赚钱,现在怎么净干些不赚钱的事儿,还影响别人赚钱。”每到此时,赵天庆要么苦笑解释,要么回一句:“我都这岁数了,该犯犯傻了。” 说起“犯傻”,还要从2012年人社部授权赵天庆律师事务所成立全国首家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中心说起。如今,该中心已扩至包括北京门头沟在内的4个试点。在赵天庆看来,作为法律人,能利用专业知识把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源头,为社会做些事情很有意义。 今年5月15日,赵天庆被聘为民革中央首任常年法律顾问。民革中央副主席郑建邦表示,之所以选择赵天庆,不仅因为他是民革党员,更重要的是他在法律顾问服务领域的专业性和他作为律师的公益心。 拼命三郎 2014年12月18日,在一场名为“律师兴则法治兴”的专题研讨会上,赵天庆聆听了白发苍苍的恩师、中国政法大学原校长江平的报告。会后,江老吃惊地说:“天庆啊,你的头发都白了,我教你时你还是个孩子。” 当年,赵天庆就是在江平“学学法律,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好处”的鼓励下,走上法律人道路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律师不光自己发展,还要为社会做点什么”,成为他最初的朴素梦想。 赵天庆生于1959年,土生土长北京人,中国政法大学硕士毕业,2006年加入民革。其律师生涯始于1984年。他清楚地记得,那时律师还是公职人员,穿的是七九式警服,虽然挣得少,但地位很高。 在改革大潮的席卷下,赵天庆和很多律师一样,从体制内变成体制外。没了铁饭碗,赵天庆刻苦钻研,凭着对复杂经济问题的出色把握在京城律师界崭露头角,并逐渐在企业改制、债务重组、融资融券等领域留下许多经典案例,业内口碑极佳。 2005年,拥有多个大型律所合伙人经验的赵天庆,选择以个人名义创办了北京赵天庆律师事务所。该所作为我国司法部较早批准的个人律所之一,历经10年,已在律所林立的京城占据一席之地,成为我国个人律所里的佼佼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赵天庆开始以律师和法律顾问身份深度参与在京央企、国企等大型企业改制重组事项。“回报可观,名利双收。”彼时,同行更多看到的是他风光的一面。 “国企改制,谈何容易啊!”赵天庆说,企业要生存要减负,还关乎数千甚至上万员工的利益。“我夜里做梦都是担心哪里的员工上街闹事了,一惊一身汗,然后就爬起来一遍遍看资料。”若真正按法律办,按政策办,其实很多矛盾可以避免。赵天庆和团队跑了一遍又一遍,不惜和老总“争执”、“红脸”,有的老总说他们比企业内部的人都“上杆子”。在国资委整顿清理央企期间,他和团队曾在北京给央企老总连续培训了两个星期。那段“拼命三郎”般的岁月至今历历在目。令他欣慰的是,他所参与的央企国企改制基本都平稳着陆。 劳动人事争议多发且敏感,企业很累,员工很累,律师也很累,最后推到法院,法官更累,而且处理稍有不慎,不仅影响企业发展,还会埋下社会隐患,转嫁给政府和司法机关。如何探索出一个能够从源头上避免劳动人事纠纷、化解矛盾的模式,赵天庆苦苦思索。 把矛盾化解在源头 2012年9月,一则《我国首家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中心在京揭牌》的消息经央视等报道后迅速传开,并引发多方关注。思索转为现实,该中心正是经人社部授权,由赵天庆律师事务所成立的。该中心一方面通过免费培训等形式,使决策者增强法律意识,预防劳动人事争议的发生;另一方面在劳动人事争议进入法律仲裁、诉讼程序前,进行义务的咨询、调解。 将纠纷化解在源头和基层,此举得到了人社部、司法部有关人员及专家学者的积极评价,也颇受企业和员工欢迎。但同时也引发了业界的不解和质疑:“人社局、工青妇还有街道办都有各类调解机构,你个律所掺和什么呢?”“没有了纠纷,律师还吃什么呢?” “律所专业性强,不是司法机关、权力机关,地位更超脱,企业也更容易接受。”赵天庆坚持向前推进,还专门从北京市总工会法律援助中心引进了经验丰富的蒲丽律师。很快,预防调解中心在自己律所的基础上,相继在海淀区律协、北下关街道设点。2014年6月18日,中心作为民革北京市委会支援门头沟区凝心聚力“8+1”行动法治建设重点项目正式落地门头沟区,而且就设在了门头沟人社局仲裁院内。 “我家住通州,每次去门头沟都是一次京城大穿越。”蒲丽说。经与区人社局沟通,中心对当地企业进行摸底,并向100多家劳动人事纠纷多发的企业发放调查问卷。 7月31日,中心联合区人社局对30多家重点企业负责人进行集中培训。“我讲了两个多小时,现场又提问一个小时,他们热情很高,结束了还问下次什么时候再来。”蒲丽说,培训使劳动争议预防调解的创新理念推广到企业中,有助于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 仅半年时间,中心义务参与了门头沟40多件劳动人事争议案件调解。“中心的人经常热线不停,访客不停,有时比我们仲裁院的同志还忙,而且不拿政府工资,很让人佩服。”门头沟人社局负责同志说。 尽管所里一共十几位律师,赵天庆依然坚持中心的每个联系点每周都要有律师固定值班。三年来,中心多次举行规范用工培训班,送法进楼宇、进街道、进社区,累计推动解决各类劳动人事争议案件600多件。 用法治书写当代“枫桥经验” “我们是我国首家由律所成立的劳动人事纠纷预防调解中心,至今也是唯一一家。”面对记者,赵天庆前半句说得颇自豪,后半句则多了些苦涩。 比起外部同行的不解,律所内部的人心浮动,更让他感到困惑。曾经一段时间,他的所里数位律师接连离职,因为做预防调解影响其他办案时间。现实面前,他尊重他们,但他还是希望律师从职业生涯之初,就要有一颗为这个社会做点事情的公益心。 赵天庆相信,他会带领团队迎接更美好的未来。只是,偶尔同为民革党员的爱人会告诉他,所里的收入又直线下降了。他自嘲说,“寻梦三十年,今朝‘傻律师’,我认了。” 律师是推进社会法治进步的重要一支力量,但只有先做了才有可能得到认可。赵天庆希望,能有更多的律所、律师参与其中,希望这项事业能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发展下去。“得到帮助的企业将来有法律需求时,我想会优先考虑参与者,政府也可以购买法律服务的形式提供支持。”赵天庆对前景仍充满信心。 2013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将50年前的“枫桥经验”高度概括为“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人社部调解仲裁管理司副司长王振麒认为,从赵天庆身上,看到了“枫桥经验”对做好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工作的启示。 “用法治思维把纠纷化解在源头,化解在基层,赵天庆探索的是法治版的当代‘枫桥经验’。”民革中央副主席、民革市委主委傅惠民说。
2014年3月22日,民革中央主席万鄂湘到海淀区参加民革支部活动时,高度评价了赵天庆开展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的探索,并在随后的民革中央有关座谈、调研时多次举例提及。2014年底,民革北京市委会依托民革党员开办的律师事务所,成立劳动人事争议预防调解中心,也被作为年度民革法援工作的亮点,写入民革十二届三中全会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