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当前位置:

首页 民革人物 党员风采 查看内容

图说大爱

2014-10-10 11:06| 发布者: admin| 查看: 1738| 评论: 0|原作者: 王淑娟

摘要: ——记民革党员、中新社摄影记者杨可佳编者按:民革党员、中新社的摄影记者杨可佳是一个活泼善谈的北京男孩,他的身上有摄影记者身上的职业敏锐和细致,又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通过和他的交谈,编者深深地感觉到他是 ...

——记民革党员、中新社摄影记者杨可佳

    编者按:民革党员、中新社的摄影记者杨可佳是一个活泼善谈的北京男孩,他的身上有摄影记者身上的职业敏锐和细致,又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通过和他的交谈,编者深深地感觉到他是一个血气方刚的男子,有爱心、富有同情心。他主动请缨深入地震重灾区进行摄影报道,拍摄照片3000余幅,被各类媒体采用50多幅。高质量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他还资助一名灾区儿童。这就是我们民革党员的优秀党员代表。心系灾区,心怀灾民,用实际行动为灾区人民送去温暖、提供支援,帮助灾区同胞渡过难关、战胜灾害,早日恢复生产,重建家园。

    杨可佳自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经历了多次国家灾难性报道的前后方采编工作。参加云南鲁甸地震报道工作,他的身份和以前历次有所不同:这两年,美好的家庭生活让他成为了一名父亲;更特别的是,这次他是以一名民革党员的身份前往一线采访。

杨可佳在震区采访、拍摄。

       云南鲁甸地震以后,他第一时间想到了那里的孩子。他向单位申请前往震区,采访拍摄了很多关于孩子以及团结的故事。

       孩子

       震中龙头山被青山环抱,如果没地震,这里定是彩云之南数得上的美丽乡村。从北京飞了2000多公里,杨可佳转机坐车到鲁甸,黑夜中,能感受到震区孩子的只有他们被惊醒的啼哭声。震中安置点的清晨,还未见到一个孩子,在帐篷间的通道上看见了他——一个因失去孩子而几天没有睡着觉的父亲,杨可佳给它取名为《抽水烟的爸爸》。

 

一夜未眠的云南鲁甸龙头山安置点的八宝村男子沈礼发坐在帐篷外抽着水烟发呆。他说自己几日一直睡不着觉,自己13岁的儿子沈太杰在地震中去世。

照顾好孩子也是重建家园。

       孩子是家庭的未来,更是民族的未来。又是一个清晨,透过一顶帆布救灾帐篷,能听见里面父亲哄着年幼的孩子。打招呼进,这个帐篷里有四个带孩子的家庭。杨可佳趴在这家人的上,拍摄了—— 《照顾好孩子也是重建家园》。

       杨可佳说他相信希望。走在震区,深入采访,去体会每一家的伤痛和对希望的渴望。在龙头山安置点,生活区里总能看见孩子们的身影,相机取景框里,总能看见他们的乐观无忧,给予成年人力量,让人相信再大的坎儿也能迈过去。

  龙头山安置点的孩子从帐篷家中每次去临时搭建的公共厕所,都要跨过这条溪。

       团结

       在震区采访的一周里,震区充满了团结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仅存在于在震区民众之间,更体现在当地民众与来自祖国各地的志愿者之间,军民之间以各族人民之间。

       鲁甸震区采访的一周,让杨可佳备受感动,他说:孩子就是希望,团结的力量就像一股热热的暖流,流进每个人的心田。作为一个民革党员、一名职业记者,他责无旁贷地尽全力将这种力量传递出去。

我们都是一家人。

在龙头山安置点,民众和志愿者一起劳动。

  在震中的废墟中,这朵曾经装点生活的红色装饰花倔强的“绽放”着,它要看那不久的未来。

       把祝福留下来,把力量带出去。让更多的民革人、更多有爱心的人帮助灾区,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