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星亮,从多彩而神秘的新疆走来。从吃不饱肚子的放牛娃成长为研究民族和宗教问题的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从新疆农场的炸石工成长为议政建言成就斐然的国务院参事。 2014年3月16日,中央统战部领导邀请何星亮等四位专家座谈民族和宗教问题。4月2日,国务院研究室邀请他到中南海座谈李克强总理将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讲稿内容。6月27日,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政协副主席杜青林邀请他在全国政协主席楼会议室单独座谈民族问题两个小时。9月16日,何星亮作为四个专家之一,参加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的小型专家座谈会,征求关于第四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意见…… 怀着崇敬和好奇,我们来到何星亮家中采访。一进门,四五十盆兰花和三十多盆绿植扑面而来,墙上挂满字画,犹如置身一座书香花园。何星亮就在如此绿色和诗意的客厅兼书房中埋头研究,写出了一部部理论巨著和对策建议。 从南国的放牛娃到北疆的炸石工 何星亮1956年出生在广东梅州兴宁贫穷的客家山村。3岁时父亲病逝,10岁时母亲病逝。他说:“我现在取得的成就得益于青少年时期的磨练”。 当时,生产队有四、五头耕牛,农闲时分给子女较多的贫困家庭放养,何星亮家也分到一头。在八个兄弟姐妹中他排行较小,放牛的活就落到他头上。他每天头顶烈日,赶着牛出去吃草。小小年纪,肚子吃不饱,浑身没力气。还没等牛吃饱,他就急急忙忙把牛赶回牛圈中。 几个月后,耕牛比以前瘦了不少。生产队队长很不高兴,把他训斥了一顿,再也不让他放牛。这件事对他刺激很大。后来,无论做什么事,他都十分认真。 他还在家中养鸡、鸭、兔,跟着堂兄学木匠、学裁缝,还跟着哥哥到山里挑木炭、柿子、木板到县城卖。为了生计,他经常外出打工,到梅县瓦窑厂做瓦,为驻兴宁县的空军打碎石,到江西万安县修建万安水库。 1975年,外出打工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尾巴”,彻底割掉。他只好投奔在新疆182兵团(福海县)工作的堂兄,而他的人生从此与新疆结下不解之缘。 1975年秋天,他被安排去修建福海水库,工地上没有住的地方,他们就在工地附近挖地窝子(半地穴式住房)居住。福海县冬天最低温度达到零下50度,挖水库时,土冻得像石头,用炸药才能把土炸开。后来,表姐介绍他到气候较好的乌苏县红星农场。农场又安排他到天山深处修建红山水库,做放炮炸石的工作。石头横飞,不小心砸到头上就会死人,因炸石事故死了好几人。 曲折的经历和教训,使他养成了吃苦耐劳、胆大心细的性格。南北气候、环境和文化的极大差异培养了他目光远大、包容多样的思维方式。 “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事业发展的起点” 何星亮满怀深情地说:“新疆是我的第二故乡”,“新疆是我事业发展的起点”。 1978年是他一生最大的转折点。恢复高考,人人跃跃欲试。他虽然仅上过初中,但不甘落后,白天在农场干活,晚上就在简陋的地窝子里挑灯夜战,在几个月时间里硬是自学了各门高中课本。 1978年7月,他在新疆乌苏县参加全国统一考试。首批录取名单在县城各处张贴红榜,惊动乌苏全县。全县第一批录取的只有三个人。他至今仍充满喜悦,“发红榜前一夜,我突然梦见了邓小平。” 就这样,何星亮成为了中央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哈萨克语专业本科生。上大学期间,他发愤攻读,博览群书,四年没有回过一次家,没有出过北京城,寒暑假都在大学图书馆渡过。在本科期间就在全国重要学术期刊《民族研究》、《民族语文》、《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发表三篇学术论文。 1982年,何星亮分配到新疆社科院民族研究所工作,院领导安排他参与撰写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之一《哈萨克族简史》。1983年6月,他独自一人到阿勒泰地区七县调查哈萨克族和图瓦人,历时近5个月。调查收获很大,除了收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外,还首次发现清代钦命勘分中俄科塔边界大臣和卡伦侍卫所写的关于中俄科塔边界划分的五件文书;首次发现阿尔泰乌梁海人(图瓦人)的重9斤多重的旗长银质大印3颗和散秩大臣木印1颗。 从研究员到学部委员 在我们联系采访期间,何星亮正忙着参加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的评审。据了解,中国社科院自2006年开始进行首批学部委员评审,今年是第二次增选,全院5000多人,约40个研究所,只选出4人,何星亮是其中之一。 1984年,何星亮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民族系民族学专业。1987年留所从事学术研究,并于1990年获博士学位。此后一直在民族研究所从事学术研究。 他学识渊博,治学严谨,形成了独特的中西结合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他先后出版学术专著31部,翻译出版两部哈萨克文译著和两部俄文译著。在《中国社会科学》、《民族研究》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80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人民政协报》和《学习时报》等报刊发表文章130篇。获著作和图书奖12项,应用对策研究奖21项。其中,《新疆民族传统社会与文化》2007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六届优秀科研成果专著类二等奖;《图腾与中国文化》2013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八届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中华文明?中国少数民族文明》 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2011 年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奖;《维吾尔、柯尔克孜、哈萨克、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俄罗斯、裕固、撒拉族文化志》1999年作为《中华文化通志》之一,获国家第四届图书奖“荣誉奖”;《边界与民族——清代勘分中俄西北边界大臣的察合台、满、汉五件文书研究》2000年获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图腾与中国文化》和《中国自然崇拜》2009年被国家新闻出版总署评为“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项目,2011年被译成外文出版;《图腾与中国文化》外文版获国家新闻总署2011年度输出版优秀图书奖;《中华民族的形成与中国的民族政策》、《突厥史话》两书作为中央对外宣传办公室的对外宣传项目被译成外文出版,在国外产生较大影响。 “只有妥善解决民族和宗教问题,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何星亮的家族历史上有不少文人武将。祖父辈有辛亥革命元老好几个人,如同盟会会计、孙中山秘书和总统府顾问何天炯,同盟会司法部判事、首任广东支部长何天瀚。父辈有黄埔军校、陆军大学毕业的十余人。父亲是黄埔军校第十一期和陆军大学毕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张发奎部任职。受崇文尚德、奋发进取的族训家教影响,他养成了关心国家大事的习惯和为国为民英勇无畏的精神。 何星亮认为,只有妥善解决民族和宗教问题,彻底消除分裂隐患,建立现代治理体系,我国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因此,他积极议政建言,撰写了大量的研究报告和建议。 他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国政协和国务院参事室等单位的内部刊物上报送的信息和研究报告90篇,报送中央统战部、国家反恐办等有关单位的内部研究报告 24篇。撰写全国政协提案和建议80篇。研究报告和建议获中央领导和省部级领导批示的40篇。仅2013年,就撰写18篇,其中6篇获得中央政治局常委批示,4篇获得中央政治局委员批示。 回忆起第一次建言献策的经历,何星亮记忆犹新。1984年,他在《新疆社会科学研究》上发表《关于阿勒泰地区民族学调查报告》。文中分析了新疆图瓦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若干建议。当时的新疆社科院院长、著名民族学家谷苞看后十分重视,亲自将该报告送当时的新疆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王恩茂批转新疆民族事委员会。新疆民族事务委员会根据他的建议,联合新疆社科院和新疆大学,组成考察团前往阿勒泰地区考察,妥善解决了图瓦人中存在的问题。 1991年前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之后,世界民族主义浪潮直接冲击我国。有些人预言民族主义浪潮也将会“席卷”中国。于是,何星亮开始思考我国边疆地区的长治久安和国家统一问题。 何星亮的议政建言工作得到中央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俞正声主席多次在批示中说“何星亮同志的意见很好”,“何星亮同志的意见很重要”。2014年3月6日,在全国政协三个界别联组讨论会上,俞正声主席面对二百多个政协委员,点名表扬他:“何星亮的建议为今后的民族工作提出了新的思路,中央曾专门成立研究小组研究他的建议。”中央政治局委员张春贤在批示中说:“何星亮研究员关注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建议颇有见地”,“何星亮研究员的许多研究都较为客观,符合新疆实际。” 与维吾尔族女孩的父女深情 何星亮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做人准则之一。多年来,他不仅在科研上帮助同事或研究生,而且在经济上资助科研人员和贫困大学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资助一位素不相识的维吾尔族贫困大学生完成大学学业。 2006年8月,何星亮参加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考察团到新疆喀什、和田等地考察。考察团到喀什郊区热夏提?艾山家访贫问苦。不久,热夏·提艾山的大女儿茹仙·古丽给何星亮写了一封信,信中说她考上大学,但大学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家里无法承担,如果没有资助,将退学回家。 何星亮虽收入不高,但为了让她完成学业,慷慨解囊,第二天便通过邮局汇去1000元生活费。并向江南大学发函免去学费等。此后,他每月按时汇去500元,直到四年后古丽大学毕业。 2010 年3月,古丽给何星亮打电话说:“我今年毕业了,想在‘五一’节假期间来北京看看。” “非常欢迎,所有费用都由我负责。”何星亮高兴地一口答应。 5月30日,古丽和他的男朋友一起来到北京,住在何星亮家,玩了一个星期。古丽带着何星亮的女儿在客厅欢乐地跳起维吾尔族舞蹈。 古丽大学毕业后到新疆喀什郊县的一所中学任教。2012年,古丽结婚,他寄去结婚礼物和一万元礼金。古丽丈夫单位集资建房,他们因刚工作没有积蓄,无法交付最低集资款。此时又是何星亮雪中送炭,援助了3万元。
每次到新疆调研,他都会到喀什看望古丽一家,那种父女般的深情在频繁的短信、电话联系中不断升华。
何兴亮与新疆女孩古丽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