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民革党员、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张彤 “分明抹丽开时候,琴静东厢。天样红墙,只隔花枝不隔香。”茉莉花的静美即便在失意之人的眼中,也不能掩饰其魅力,顾贞观是如此,纳兰容若是如此,而张彤也是如此。只是区别在于那茉莉的忧郁和伤感是属于顾贞观和纳兰容若的,而那份坚强则是属于张彤的。张彤,一朵盛开在首都水务发展蓝图上的茉莉花,用她那美丽的情怀和聪明智慧为首都水务发展抒写着新的篇章。 张彤,民革党员,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工,水利部认定的第一批水资源评审专家,现兼任北京市水利学会第八届理事会水文水资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这朵水务系统上盛开的芬芳茉莉曾两次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其他省部级奖项10余次;2001年被授予全国水利系统水资源工作先进个人称号;2002年获全国水利系统(劳动模范) 先进工作者称号;200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6 年被评为北京市新世纪百千万人才,2008年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这么多头衔、这么多奖项,所从事的领域又是给人感觉比较“男性化”的水务工作,如果没见过张彤本人,一定会认为这是个略带“强悍”的女汉子形象。其实则不然,见到张彤本人,给人的感觉却是眉目清秀、细声细语、温柔如水。正如她所钟爱的茉莉花一样,素洁、浓郁、清芬、久远。交谈后,拜访之前的距离感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则是对这位清新和善的优秀女党员的尊敬和欣赏之情。 一次偶然的选择成就一生的坚守 张彤告诉笔者,从事水利事业其实完全是一次偶然。学生时代的她完全是个乖乖女的形象。学习成绩一直很好,1979年参加了高考,那年是成绩出来后填报志愿。当年她高考成绩优异,但选择什么样的专业却没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就在这时,母亲在报纸上看到了这样一句:“将来中国的发展要重视水利建设,水利是中国农业的命脉”,便对张彤说:“清华有个水利系,要不你就学水利去吧。”于是,懵懵懂懂的张彤便选择了水利系。 选择了水利系后,张彤便脚踏实地地努力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了现在的单位——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研究院,这一干就是整整30年。 含苞之花初萌芽 1989年,设计院承接了亚洲开发银行(ADB)和国家科委合作的“北京-天津水资源研究”技术援助项目中最大的子题“北京市水资源研究”。这一课题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是地表水、地下水和自来水联合调度模型的研究,其主要成果由中方来完成,任务艰巨,成败关系重大。开题会上,老院长将最难啃的骨头交给了还不是工程师的张彤,无疑是对她寄予最大的信任和鼓励,她深感压力之大。一切都要从头做起,编程计算机要到外单位租用,单位离家很远,她却每天最早一个进机房,最晚一个离开,已为人母的她儿子只有两岁却无暇顾及。太多的困难都没有难倒她,她坚信,克服一个困难就离成功靠近了一步。她严格按照外方专家的工作时间表推进工作,同时间赛跑。在短短五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模型改编等数十个方案计算分析、与水文地质公司和自来水集团数据整合等工作,提出实现地表水、地下水与自来水厂进行联合调度的既科学又经济的技术方案。成果表明,通过联合调度,可在苦水年为北京中心区解决2.39亿立方米的用水缺口,并使平水年少开采地下水1.1亿立方米/年。 说起20多年前的这件事,张彤还是特别兴奋。当时的她,刚刚参加工作,怎么也没有想到,领导会把这么艰巨的任务交给自己。也容不得多想,只知道要尽全力把领导交给的任务完成好。单位没有机房,那就去别的单位“蹭”计算机用。每天在机房一泡就是10多个小时,就连外单位的人都为她这种敬业的精神所感动。她告诉笔者,这个课题最大的意义就是使“向科技要水”的概念成为现实,通过采用非工程的措施来解决北京市中心城区用水缺口问题。这在当时称得上是巨大的创新,她也因此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那个时候张彤还是个刚进入水务系统的年轻同志,就能获得如此殊荣,可见她的努力得到了单位、水务系统乃至北京市科技界的认可。张彤说。正因为这次参与重大课题的经历,给了她信心和动力,一心从事水资源研究和综合规划的工作历程才刚刚开始。 茉莉花开吐芬芳 有了第一次成功超越,张彤的潜能被不断激发挖掘,先后多次参加北京市重大的水资源规划与研究。她在市水利局的重大项目“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为保北京市城市供水安全,需要密云水库留有11亿立方米备用库容的科学成果,这一成果一直应用到现在,成为目前应对连续干旱的措施之一。讲到这个成果的意义,张彤自豪地说:“这是得到国务院批复的第一个地方性的水资源规划,它引入了流域上下游统筹管理、应对干旱应急预案等理念,后来在全国推广。”也因此,张彤第二次获得了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2005年,张彤主持了《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总体规划》。该项目来自北京市南水北调建设委员会。张彤是项目的设计总负责人和规划编制人。该项目是提高北京市水资源承载力战略的重要规划,包括12个专题规划,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自来水集团、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等参与了这个规划。 张彤介绍说,《南水北调市内配套工程总体规划》工作的亮点是结合北京市水资源形势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机遇,力求通过规划做好“两个战略性调整”,即充分利用南水北调引水入京的有利形势,做好全市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性调整;抓住城市空间向郊区拓展、城乡建设一体化的难得机遇,做好全市供水系统空间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持首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外调水与本地水、地表水与地下水、常规水源与应急水源联合调度能力,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安全供水;全面提高大型自来水厂双水源的供水能力和供水质量,完善生活生产供水条件,逐步封闭城市自备井,遏制地下水超采、改善生态环境。 规划从宏观层面提出配套工程的“26213”的总体布局、实施方案和投资估算,以及配套工程投融资方案、建设管理体制、各项保障措施等。2006年《总体规划》在市政府办公会上通过,已作为配套工程建设的依据,以及市南水北调建委会成员单位和市政府其他有关部门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 谈到这部规划的心得,张彤说这也是她和她的团队的得意之作。为何得意?因为这部规划一直应用到现在,可以说是指导北京市各个领域、各个部门参与或配合南水北调工作的行动大纲。张彤要求她的团队在做规划时全面统筹北京市各种水源,同时要求提出的措施要具体可行。在张彤严谨的工作态度的带动下,“严格要求”出来的规划引领了北京市南水北调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这部规划中提出的关于北京市水资源整体布局非常具有前瞻性,目前张彤正在主持《北京市南水北调配套工程后续规划》工作,借鉴了上一步规划的成功经验,并且具有延续性。 相得益彰促升华 作为民革市委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张彤以身作则,积极从事党派工作,履行社会责任,践行民革义务。近年,完成《关于恢复白浮泉的建议》、《关于北京市利用淡化海水工作的调研报告》、《关于北京城市水源地安全问题的调研》等高水平提案、调研报告。其中《关于恢复白浮泉的建议》、《关于北京城市水源地安全问题的调研》均在《诤友》杂志刊发,并获得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批示。《修复和保护北京市地下水系统刻不容缓》提案也被《北京统战信息》、《北京信息》刊发,并获市领导批示。 其中,在《修复和保护北京市地下水系统刻不容缓》的提案中,张彤认真研究北京地下水位连续10年下降、地面沉降速度过快的事实,结合南水北调的国家战略,提出了限制开采地下水、扩大南水北调水供水范围、实现地下水回灌等措施的首都地下水系统保护修复建议方案。这一提案是对维护首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首都科学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有力推动。 张彤对社会工作与本职工作相结合的方式,深有感触。她说,依托自身的专业,充分发挥积累的知识与经验,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量水发展问题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可以少说外行话;同时通过参加政协的社会活动,直接将社会精英的真知灼见吸纳到研究成果之中,也拓展了本职工作的思路。正是由于在政协获得的经验,使自身在涉水规划的编制中,更加注重调查研究环节的工作,更加注重管理机制和政策的把握,政协履职与本职工作相得益彰,受益匪浅。 在谈到参与党派工作的时候,张彤深有感触地说:“我身边党员都在无私地帮助着我进步和成长。例如,温香彩主任,她是全国政协委员,当年我接到《关于北京市利用淡化海水工作的调研报告》任务时,正好与《关于北京城市水源地安全问题的调研》的收尾工作发生冲突,是温香彩主任帮助我完成了《关于北京城市水源地安全问题的调研》报告的收尾。还有张寿全主任,原来是我的老领导,他也是技术型领导,他在水务系统那几年,是我们技术水平提高最多的几年,几个重大课题,均是在他的指导之下。还有傅惠民主委,更是关心我的成长,给我机会,亲自帮我改稿,平易近人,令人感动……我深深感到我们的党员品质的高尚,他们的奉献精神、事业为重精神时刻鼓励着我、激励着我! “素洁、浓郁、清芬、久远”,正如张彤的一位同事所言,张彤与茉莉似乎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朴实无华却芬芳四溢,恬淡优雅而清新脱俗。二十余载的冬雪夏雨,不见她容颜衰老,却看她依旧风华正茂、美丽如初,若不是她如火如荼的水务事业和自信严谨的生活态度滋养了她美好的心灵,实在找不到更好的解释。 “我会继续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加倍努力,奉献力量!”采访结束时,张彤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