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民革党员、国际汉语学院副院长桂帆 在北京国际汉语学院三里屯教学区里,一间间教室窗明几净,墙上挂着中国结、剪纸、国画,墙角茶几上摆着金鱼缸和茶具。在多功能教室里,一位老师和五六位不同肤色、穿着各异的外国学生开心地交谈着。在文化体验教室里,外国学生手里握着毛笔,有的在宣纸上画“喜”字,有的在红纸上写“厚德载物”,有的在扇子上画牡丹、菊花…… 把国际汉语教育作为终身事业来做 北京国际汉语学院成立于2005年,是专门从事汉语国际推广工作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2007年,桂帆来到这个学院,当时学院需要懂市场的人,老院长就请她来试试。她之前曾任职于北京四中网校、浙大网络,负责市场营销与推广,2004年曾被评为全国IT行业十大杰出营销女性。北京国际汉语学院专业从事汉语国际教育和中国文化的传播与推广,她由衷地爱上了这个行业,她说这是一个可以作为终身事业来做的行业。学院从三五个人发展起来,现有专兼职对外汉语教师和中国文化课教师60余人,其中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80%,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海外教学经历。 桂帆和她年轻的、充满活力的团队,以“不断创新汉语教学方法、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为目标,形成了实用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体验相结合的教学风格。建院至今,已培训了来自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万余人次。 “我们的学制非常灵活,学生年龄跨度从18岁到80岁。有一位70多岁的美国老人因为年轻时的中国情节,在北京居住了两年,每天坚持来这里学习汉语,老人家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喜欢编织,他给所有的老师和工作人员织毛衣、织盖毯、织手套,每一针每一线都渗透着他对中国的热爱和友好。还有一位68岁的来自巴西的老太太,她是朗朗的铁粉,朗朗到哪里开演唱会,她就跟到哪里。她来到北京到我们这里学习汉语就是想深入了解朗朗曾经生活和长大的城市。” 学院不仅开设汉字起源、中国书画、民族舞蹈、中国茶艺、太极等传统文化课程,还组织参观历史文化遗产、调研考察等活动,让外国朋友了解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中国,走进古老而现代的北京。他们带领不同国籍、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外国学生走进学校与孩子们一起交流;走进怡海社区了解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走进高碑店村民家里唠家常、包饺子,体验村民普通的一天。不同国家和种族的文化在汉语学院这个平台上自然地交融,友好地相处,和谐地往来,这便是桂帆热爱这份事业的最大原因。学院不仅满足来自世界各地汉语学习者的需求,还主动走出国门,让汉语更快地走向世界。学院已经与美国、英国、西班牙、哥斯达黎加、印尼、马来西亚、泰国、韩国、日本、尼泊尔等国家的教育机构在汉语推广方面开展了多层次的广泛合作。 桂帆不仅开创着对外交流交往的实践,还不断提升对民主党派和统一战线的理论认识,并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执笔撰写了一万多字的《中华文化与海外统战研究》报告。这是民革市委在北京统战理论研究基地的一个中标课题。在报告中,桂帆提出几点建议: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推广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制定文化推广计划;在对外文化传播上既坚持本民族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以及文化特色,又坚持和而不同、多样并存的文化主张;政府主导,民间参与,政府和民间联手向外推广中国文化;发挥遍及世界各地的文化机构作用,介绍和推广中国文化;培养素质高、能力强、熟悉中外文化、了解商业运作规律的文化传播队伍;提炼中国价值观,加强对当代中国文化和中国形象的宣传。 为“一带一路”战略架起沟通的桥梁 2014年9月,桂帆和同事远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哈萨克斯坦,参加“丝绸之路——北京教育推介会”。桂帆惊奇地发现中亚国家的学生学习汉语热情高涨,前来咨询的学生几乎都会说几句汉语,还有一位14岁的学生竟然会流利地背诵《满江红》。 在中哈教育展上桂帆偶遇了一位奇特的人物,他是哈国东干族青年联合会主席。他从未到过中国,一个汉字都不认识,却操着一口流利的陕西方言。听他讲述哈萨克斯坦“陕西村”的历史,仿佛穿越到大清帝国时期。142年前, 陕、甘、宁等地的回民掀起大规模反清起义,清政府派左宗棠平乱。起义失败后,三万多起义回民一路向西,最后仅剩三千多人来到中亚。现在,这群移民后裔居住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三国,总人口已有12万人。有趣的是,他们的后代接受当地教育学习俄语和哈语,所以他们的陕西方言依然停留在清朝,例如称呼政府为“衙门”、警察为“衙役”。100多年前还没出现的词汇比如“电话”、“电脑”、“飞机”就用俄语代替。他们的建筑、服饰、饮食也保留了大量明清时期的习俗。 这位东干族青联主席告诉桂帆:“父辈告诉我们,我们离开西安,走得太远了,走了一万里路才走到这里。但你们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不能忘记你的语言、你的文化,没有这些你就把自己丢了。”为此,从1999 年开始,东干协会每年向中国送出1500 人,到北京、西安、兰州学习汉语和专业知识。他们现在已成为中哈文化交流的骨干。 这次偶遇激起桂帆内心对“一带一路”的极大兴趣,更加坚定了在丝绸之路沿途国家普及汉语教学的信心。一定要让汉语架起沟通的桥梁,和中亚人民共同谱写丝路新华章。 来自格鲁吉亚的学员RAMAZ BLUASHVILI在结业式发言,他说:“三年前,中国驻格鲁吉亚大使让我拍摄15分钟的"汶川如何重建"的纪录片,那是我第一次来中国,并扛着我的摄像机。片子播出后在格鲁吉亚引起很大反响,我们国家的人民开始了解中国,我从此深深爱上了中国。我们在中国各地拍了不少照片,这些小小的照片放在我们小小的行李箱里被我们带回各自的祖国,让世界更多的人民了解中国。感谢北京国际汉语学院的老师,你们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笑容,不厌其烦地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困难。我相信,离别只是短暂的离别,友谊会天长地久。” 为留守儿童讲梦想的故事 桂帆把对传播中国文化的热爱,同样投入到“以礼志善公益探访”行动中。每次到湖南、山西的贫困山区探访,她都亲自为留守儿童上课。 “现在的农村已经摆脱了贫困落后的面貌,但是那些留守儿童精神和心灵上的贫乏特别可怕。《礼志》杂志社聘请我担任公益课程的总顾问,我设计的课程更多关乎于打开孩子们心灵的窗户,让他们和外界对话,告诉他们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精彩,人生有无限种可能,有梦想就有希望!” 湖南新化县黄古村小学有49个孩子,只有4位老师。孩子们每天上学都要徒步走20多里山路。由于缺乏老师,有些学生少的年级被编为混合班,没有音乐、美术、科学、英语等课程,体育课就是孩子们之间的你跑我追。桂帆一行带去投影和电脑为孩子们播放动画片,带去跳绳、篮球和孩子们玩耍。孩子们说:“我们从来没玩过这些,今天就像过年一样!” “我给孩子们讲了美国加州约翰?葛达德的108个梦想的故事和日本老太在99岁的时候开始写诗歌的故事。启发他们心中的梦想。黑板上是孩子们说的梦想。一个女孩告诉我她想当一名服装设计师,赚钱后去建一所养老院,帮助孤寡老人;一个男孩说他想当厨师,让吃饭的人都开心……这些普通的梦想折射出孩子们内心深处的大爱,他们的每一个梦想都不是为了自己。我给他们留下通讯地址,让他们给我写信,并承诺有信必回。并告诉他们需要什么书籍,都一定会寄给他们。分别的时候,有一个男孩跟我说,老师你别老啊,我当了宇航员要带你一起去太空翱翔!我的眼里充盈着泪水,多么可爱的孩子啊!” 湖南娄底新化东岭中学的学生80%是留守少年,他们一年才能见一次父母。孩子每月只需缴纳100多元的饭费,但仍有特困家庭的孩子辍学。有一个孩子一家四口的人均月收入不到20元,他们用这仅有的20元每月必买的东西是盐。听校长介绍今年分配了两名女教师,校长去县里接了三次都没有接来,原因是学校没有澡堂。桂帆一行将善款中的5万元送给这所学校用于修建澡堂,以便更多的大学生毕业后愿意来这里任教。 爱心祈福尼泊尔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消息传来,桂帆担心不已。学院有老师正在尼泊尔的孔子课堂任教。查看群消息,打电话询问,当得知老师们都很平安,她才放下心来。桂帆曾经六次出访尼泊尔,在尼泊尔建立孔子课堂、带家人朋友旅游参观。尼泊尔仙境般的美景、祥和友好的人民给桂帆留下了美好深刻的印象。当她得知尼泊尔15个世界文化遗产有13个都倒了,心里非常难过。 桂帆想到做到,立刻行动,在微信朋友圈里建了一个“祈福尼泊尔”的募捐群。从4月25日到28日,短短三天时间,就募集了17.7万元。她组建了一个执委会和工作小组,每天下午5点统计捐款,并审核发布信息。到第三天晚上8点截止捐款。这个群最多的时候人数有134人,很多是素不相识的朋友。桂帆感到朋友们的信任和爱心沉甸甸的,一定要把事情做严密做扎实!她想到购买止血绷带等灾区急需的6万元药品,但是药品怎么运过去是个难题。她和她的朋友们联系了“蓝天救援队”,在广州找朋友帮助采购药品,并联系了尼中教育友好交流协会会长哈利仕先生负责接收药品并及时发放到尼泊尔人民手中。工作小组还设计了Logo:“ Pray for Nepal祈福尼泊尔· 中国”,把它贴在药箱上,药品运到尼泊尔,当地人民感受到来自中国人民的心意。当桂帆把交接和发放药品的照片发到群里,大家一片欢呼。有一位朋友还赋诗一首:“无论是相识还是陌生,无论是支付宝还是微信,祈福尼泊尔,这是我们共同的名。祈福尼泊尔,我们跨越了种族的爱。祈福尼泊尔,我们升华了血缘的情。” 经过多方联系,桂帆把剩下的钱捐给尼泊尔驻华使馆,用于古建筑的灾后复建。“在组织捐款的日日夜夜中,兴奋和感动激励着自己,甚至几天几夜都不睡觉,要以最快的速度送到灾区人民手中!要让未来的人们还能看到这些世界文化遗产!” 桂帆继续行走在传播中国文化和传递爱心的道路上,她说,只要走得动,便会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