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夏夜,在碧瓦参差的地坛斋宫前,第一次观看杨菲演唱她拿手的含灯大鼓。她身穿秀丽的旗袍端庄大方,口衔金属架镶嵌的竹签,架子上三根烛火闪闪,下坠彩色流苏灿灿,左手持鼓板,右手握楗子,一吐唱腔,四座皆惊。含灯大鼓,可是21世纪的北京城难得一见的曲艺绝活儿,而演唱者——民革党员、北京歌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杨菲却显得年轻。 杨菲,作为中国曲艺牡丹奖得主、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梅花大鼓代表性传承人,为北京乃至中国曲艺奉献了青春岁月,同时也体验了精彩人生。她为了普及孑遗生物或濒危物种似的曲艺艺术,具体说是梅花大鼓、京韵大鼓等传统鼓曲,变卖了自己的一套房子,用来维持兴学办班的费用,为鼓曲爱好者、学员们租借学习表演的场地。她用自己柔弱的肩膀,扛起曲艺艺术保存乃至复兴的大任,为此添砖加瓦。 牡丹奖系恩师情 第一个梦想是当演员,第二个梦想是到北京当演员,第三个梦想是上大学,当杨菲的这些梦想成真时,一不留神,未曾梦想过的曲艺牡丹奖也送到她的怀抱里。还有中国艺术家协会、北京市曲艺家协会分别授予的“德艺双馨青年艺术家”、“突出贡献曲艺家”荣誉称号,三所大学客座教授的礼遇,园丁奖获得者等荣耀,都是怀有一颗平常心、谦卑心的她,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杨菲说得最多、最动情的,是她的恩师—花五宝。2003年,25岁时,她被正式收为花五宝的关门弟子。其时,恩师已届80岁高龄,整整比杨菲年长55岁。单从年龄上说,徒弟叫师傅奶奶还带拐弯儿。于是有同行出来阻拦,说是这样不妥,不成体统,师傅比徒弟大得太多!但花五宝先生却爱才心切,管不了那么多,执意破格收徒,并撂下话儿:“花派的种子撒在北京,生根发芽,全在此人。她这个人,我看得没错!” 当杨菲不负师恩,进京后连续获得“侯宝林奖中华青少年曲艺大赛”金奖、“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天桥杯—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赛”一等奖、“全国新人新作邀请赛”最佳表演奖等大奖后,想必远在天津的花五宝先生心里最畅快。2011年,在北京湖广会馆,杨菲为老人举办了“庆祝梅花泰斗花五宝从艺80周年梅花大鼓专场”。88岁的老艺术家与弟子杨菲的对唱最是感人,梅花大鼓传统曲目《黛玉思亲》的优雅曲调沁人肺腑,而花派演唱“悲”、“脆”、“魅”的艺术特色达到极致。2012年,她又为师父出资并导演纪录片《梅花泰斗—花五宝》,该片作为申报片最终使老人家成功获得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梅花美从创意生 目前整个中国,能够表演这个民间绝技的演员不过三五个,而且年轻的只有杨菲一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要掌握这种含灯演唱的技巧,至少需要演员持续苦练五六载。演唱发声时必须用气吐气,气过足则灯灭,气不足则歌靡,甚是令演唱者左右为难。口衔竹签所擎起的灯架,再轻也有半斤八两。沉甸甸不说,烛火也遮挡视线呀。演员还要照顾左手的鼓板、右手的鼓楗子,更要保持歌唱曲调的准确、流畅、优雅、动听…… 一个站在台上的表演者,要同时把这些方方面面都照看好,而且还得显出轻松、舒适、胜任愉快、自在有余的风度,其难度可想而知。而年轻的杨菲却做到了,做得几近完美。含灯大鼓,原来要点九盏灯,用小碗盛灯,叫做口叼"九莲灯"。如今三盏灯也好,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杨菲很固执,她执意要将鼓曲艺术传播、普及,期盼它走进千家万户。“曲艺人不能不作为,不能坐以待毙,要找到我们自己的优势,主动出击。”她与时尚话剧《大前门》的合作,就是拓展曲艺生路、借势发展自我的一种尝试。话剧在中国国家话剧院先锋剧场演出,报刊以“话剧《大前门》再现含灯大鼓绝活儿”为题予以报道,而“梅花泰斗”花五宝与北京歌舞剧院副院长、“中国第一男京韵”种玉杰担任艺术指导也夺人眼球。大幕拉开,演出从她表演的传统名曲《丑末寅初》开始,总共7段鼓曲串联起剧情,别有一种历史沧桑的韵味。事实证明,传统曲艺鼓曲与现代舞台剧的结合具有广大的空间,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胆、可行的文化创意,只要作品题材与内容较为适合,就会产生很不错的舞台效果,对两种形式的艺术来说构成互补、双赢。 她知行合一,做在实处,不断探索、尝试鼓曲生存、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她曾将传统曲目《黛玉葬花》做成音乐版在天桥剧场演出,让年轻观众体味传统鼓曲优美的歌唱性;也曾将创新的一曲梅花大鼓《霓裳羽衣舞》带到韩国,使异域观众了解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还在将曲艺人的故事制作成时髦的微电影,要让中国民间的传统艺术与现代高科技接轨。
杨菲有幸参加了中国文联首届中青年文艺人才高级研修班的进修,让她在与同行的交流、切磋中开阔了艺术视野,也增加了艺术理论方面的前言知识和学术研究的兴趣。她在自己撰写的论文中再一次憧憬:“有着历史传统的梅花大鼓是曲艺园地中的一株奇葩,不仅不能让她进入历史博物馆,还要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让她在中华大地上长久怒放,在广大的民众中繁花盛开。”这正是:含灯照亮古今人,大鼓高歌动乾坤。(摘编自《北京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