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于今年3月24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会议首次提出“绿色化”概念,并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绿色化校园”是指学校在实现其基本教育功能的基础上,将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导向,将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纳入全面的日常工作和管理中,通过制订节能环保的校园基建标准和后勤管理制度、开展有效的环境教育活动、创设环境保护的文化氛围,促进师生、家长和专家参与节能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行动,全面提高师生的环境素养,共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一)“绿色化”理念认识不深。自“绿色化”理念提出至今,大型的“绿色化校园建设”主题论坛、讨论未见开展,缺少政府及校园高层对话的相关机会,仍有一些高校领导未认识到“绿色化校园建设”的重要性,节能环保在师生中的推广力度不够。 (二)绿色化校园改建前期投资太大,建设经费不足。在走访的多所北京高校中,节能环保措施的重新装置及旧区工程改建的费用问题是许多学校未能将“绿色化”理念落地的重要原因。据了解,在目前的北京各高校基建及修缮经费中,缺乏专门的节能环保设施改建费用,相关教育部门也未成立专项资金用于“绿色化校园建设”。 (三)绿色化校园基建标准未建立。由于后勤工程建设或设施投入等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致使各种资源浪费严重:一是校园基本建设中的浪费。由于校园建设前期规划不科学;或领导决策上的失误或缺乏严格的论证等原因,造成在工程实施中随意更改,从而增加不必要的投入,甚至重复投入,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二是能源的浪费。由于高校中水电支出额度在全校的经费支出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所以应对单位部门的用电用水等采取规划设计、合理使用为原则,做好规划和统计工作。 (四)绿色化校园节能管理体制不完善。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校园规模日益扩大,学校能源用户不断增加,但不少学校在管理方面仍沿用旧的管理模式,缺乏有效的节能激励政策和操作性强的有利措施,使节能工作流于形式,造成节能效果不明显。同时,由于管理粗放、节能责任人不明确、节能技术推广应用缺乏力度等诸多原因,存在较多的节能漏洞,导致许多浪费现象仍然存在。 二、建设绿色化校园的对策 以北京市政府及政协为主办单位,以北京绿色化校园建设研究院为发起单位,邀请节能环保方面的专家开展节能环保知识讲座,举办节能节能环保培训、论坛、学术研讨会、课题研究会、调研、评审总结、经验交流等活动,通过绿色化校园建设的合作交流活动,真正把绿色化校园建设落到实处。 印发绿色化校园建设期刊杂志、宣传手册、绿色化校园节能环保成果汇编。 举办绿色化校园建设的展览,增加节能技术的研究,建设方案孵化。 针对不同年龄层及教育阶段举办演讲大赛、绿色化校园评奖、征文、漫画、微电影、暑期实践、科技夏令营、亲子教育等活动,让学生参与科技实践创新活动,学习节能环保知识,研究节能环保产品,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穿于活动当中。 2.相关市教育部门设立绿色化校园建设专项资金支持 建议北京市相关教育部门在调研北京市校园建设现状及实施困难基础上,围绕部委教育建设发展要求及实施规划,启动“北京市绿色化校园建设专项资金”申报项目。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绿色化校园建设规划,向有关教育本门申请专项资金支持。 3.完善并推广绿色化校园建设标准。 以北京绿色化校园建设研究院牵头,市政府及教育部门提供专家支持,对全国各地节能环保建设突出的学校进行考察,完善绿色化校园建设标准,并研究如何把标准体现到对学校的校园建设当中。 4、建立后勤监管平台,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应建立有效的建设审查评估和管理监管体系,完善各种节约管理制度,为绿色化校园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对校园所有建筑、设施及设备在使用过程中所消耗能源进行统计。其次,应积极引导和大力推进二级单位用能管理体制改革,通过经济杠杆对水电使用进行调节,逐步建立“谁使用、谁管理”的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用水用电机制,以增强师生办学成本意识和节能意识。 5.开展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领域的技术研究和成果推广工作。 在市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下,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 |